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山乡土货重放光彩——

磐安草鞋迎来“花样年华”

  本报记者 杨振华

  县委报道组 吴警兵 卢伟星

  草鞋历史之久远,可以追溯到华夏先祖。但在工业化滚滚车轮的碾压下,渐渐难觅草鞋踪迹。

  这一农耕时代的传统物件,在磐安却重放光彩,迎来“花样年华”,不仅让人爱不释“脚”、销往全国,还走出国门飞向世界。

  重生

  缘起绿水青山间的行走

  位于磐安境内的花溪风景区,素以“赏亿年火山奇观,涉千米平板长溪”闻名。亿万年前火山喷发造就了平板长溪,几千米的河床就是一块连绵不断的平整岩石壁。溪底平整如削,没有沙土积岩,可供游人在溪中行走。

  磐安草鞋的“重生”,正是缘起于花溪景区的开发迎客。李冬菊是花溪村村民,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草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说,穿草鞋游花溪的灵感,来自她哥哥李相通。

  2000年前后,花溪景区声名鹊起,游客纷至沓来。花溪村村民看准商机,摆摊租售塑料拖鞋,供游客下水嬉戏。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李相通,也回村摆起了摊。

  村民争相摆摊竞争激烈,促使李相通动起了脑筋:溪底岩石壁较滑,游客穿塑料拖鞋经常滑倒摔跤,鞋子也容易被水冲走,显得狼狈不堪,能否为塑料拖鞋寻找到防滑的替代品?很自然地,他想到了年轻时上山下水常穿的草鞋,绑得住、不怕滑。

  念头一闪过,李相通自己都笑了,这什么年代了,城里游客娇嫩的脚哪受得了又硬又糙的草鞋。但他转念又一想,改用柔软布条打草鞋呢?

  让儿子到县城一家礼品厂拿来废弃的布条,李相通花了几个晚上,打出第一批布条草鞋。妻子陈仙娇装在竹篮里,放到摊位旁。村民都笑了,草鞋这种土货竟然也拿出来卖?陈仙娇难为情,连着几天也不敢叫卖。

  终于,陈仙娇还是决定鼓足勇气吆喝试试:“穿草鞋,不会滑!”爱尝鲜的游客,觉得新奇好玩,穿上草鞋下水去了。陈仙娇心里有些忐忑,担心客人回来抱怨草鞋不好。但游客玩回来后直夸草鞋舒服,那些没穿草鞋的同伴,都在水里摔了跤。

  草鞋一炮打响,村民闻风而动。打草鞋原本是山里人都会的技能,两三周后,沿溪三四十个租售拖鞋的摊位,全都换成了草鞋。如今,花溪岸边的晾衣架上,总是挂着五颜六色的草鞋,家家户户打草鞋租售,成了村民增收的一个新产业。

  传承

  山乡土货变身实用潮鞋

  据磐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考证,磐安草鞋最早出现在唐贞观年间。过去的草鞋,用稻草、芦苇、桐麻皮等材料制作,花溪村民改用布条后,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改进。

  花溪草鞋的兴起,让废弃的边角布料,成了能卖钱的抢手货,每公斤价格2到4元。“一开始买回来很多形状不规则的布料,得再修剪成条,很花时间。后来大家有经验了,都买整卷布裁下的边条,直接就能打。”李冬菊搬出一条长板凳,将用了90多年的草鞋耙固定在板凳一头,套上草鞋腰,现场演示打草鞋。

  一双布条草鞋的重量,因布料、大小的不同,约在0.4斤到1斤之间,算起来材料成本不高,但打草鞋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颇高。打草鞋时,腰要向后挺,拉紧布条,不然鞋子会松松垮垮没法穿。打一只草鞋大概要三四十分钟,低头挺腰手用劲,打完起身常常腰酸背痛。

  年轻人都怕累不爱学,村里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掌握着打草鞋的技艺。譬如掌握草鞋的长度码数,靠的就全是经验:用手臂、手掌和胸宽的长度,决定草鞋筋的长度,进而打出不同长度的草鞋。

  陈仙娇介绍说,最初的草鞋全是单色的,考虑到美观开始拼色,草鞋于是成了五彩缤纷的“时尚潮鞋”。“后跟的纽上,布条要多绕两圈。有的人图省力不绕,穿起来就会觉得两股绳夹脚。”

  作为磐安草鞋的代表,花溪村的草鞋被全国各地的游客带走,一张张草鞋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除了在花溪销售之外,每年都有顾客向李冬菊订购草鞋:“前年卖了三四千双,去年是2000多双。”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人好好统计过,花溪村一年能卖出多少双草鞋。

  令李冬菊自豪的是,磐安草鞋常到各地参展,收获了不少声誉。今年磐安舞龙队出国表演,特地订做了10双红黑拼色的草鞋,队员们将把草鞋带出国门。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磐安草鞋迎来“花样年华” 2015-05-25 浙江日报2015-05-2500009 2 2015年05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