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渔民船舱剪纸30载
一尾纸鱼寄乡愁
见习记者 翁杰
县委报道组 刘婧
一把剪刀,一张纸。30多年来,嵊泗渔民陈士海用这样细腻的方式讲述着自己与大海的故事。
无数个在海上漂泊的日子里,白天他高唱着渔民号子,撒网捕鱼,夜晚又在漂摇的船舱里剪出一尾尾纸鱼,构成一幅幅渔民剪纸。
一幅剪纸卖出4800元的高价,作品《法蒂玛之手》被突尼斯驻华使馆收藏,8年来在70多次剪纸比赛中获奖……这所有成绩背后,不仅是陈士海精湛的剪纸技艺,更因为他的每一幅作品里都充满着渔民对大海最真挚的情感。
捕鱼、剪鱼两相宜
初见陈士海时,眼前这个渔民模样的汉子,似乎难以与剪纸艺人联系在一起:他身形精瘦,皮肤黝黑,头发有些凌乱,声音略带沙哑。他笑着上前与我们握手,那满是老茧的双手并不厚实,却异常有力。
刚落座,陈士海便忙着展示他的剪纸技艺。一剪在手,这个平凡的渔民像是变了个人,顿时目光炯炯有神,好似宝剑出鞘。粗糙的双手拿着红纸和一把银亮的小剪子飞快地舞动,只一会儿工夫,一条活脱脱的“虎头鱼”便跳了出来。
陈士海说,他对剪纸的喜爱大概是“遗传”的。他的父亲做婚庆司仪,会些简单的剪纸。小时候,父亲一得闲,就会教他剪些好看的窗花。
18岁那年,陈士海和许多海岛人一样,下海捕鱼。“在海上讨生活很不容易,风吹日晒就不说了,最熬人的是船上枯燥的生活。”陈士海说,起初,他抱着打发时间的念头,在船上玩玩剪纸。“没想到,剪纸也会‘上瘾’,不知不觉就着了迷。”
陈士海最喜欢剪各式各样的海鱼。每次船上捕到新奇的鱼,他都会拍下照片,然后慢慢地观察,琢磨透了,剪出来的纸鱼便栩栩如生。如今,陈士海能剪出200多种不同的海鱼。
“大黄鱼的尾巴像是一把刀,鱼鳞有弧度,要剪成半弦月的形状;而小黄鱼的尾巴更像是炒菜用的锅铲,鱼鳞有些尖,得剪成小小的三角形。”陈士海对每一种鱼都细细研究,体型、鱼鳞、鱼鳍等,都争取在纸鱼上逼真地呈现出来。
海上渔船剪纸忙
起初的20多年里,陈士海剪纸追求的仅仅是象形。直到2007年,一次意外的机会,他才真正开始了渔民题材的剪纸创作。
当时,陈士海第一次报名参加剪纸比赛,正苦思题材。一天清晨,当他与同伴们一起在船上拖动渔网时,灵感来袭:渔民在朝阳中捕鱼的场景不正是一幅最美的画面嘛!很快,一幅名为《收获》的剪纸作品在陈士海手中诞生,并获得浙江省江河湖海剪纸大赛二等奖。
这次的成功经历,激发了陈士海创作渔民剪纸的热情。他买来大量剪纸类书籍,放在船上,一有空就拿出来钻研。同时,他又不断参加各类剪纸比赛,通过和其他剪纸艺人的交流提高技艺。
在船上创作参赛作品,难度可想而知。往往,一个浪头打来,手一颤,一个费了不少心血的作品就报废了。在无数次与风浪的较量后,陈士海终于渐渐掌握了窍门。他说:“在船上剪纸,就要学会借力。当剪纸方向和船摇摆的方向一致时,就要减一分力,而方向相反时,要稍稍加点力。另外,双手要悬空,双脚用力也有讲究,不然身子很难稳住。”
陈士海是船老大,工作忙碌,白天没时间剪纸。为了按时完成参赛作品,他总是在晚上等其他船员休息后,依然坚持剪纸。2011年,他受邀参加全国廉政文化剪纸比赛。头天晚上接到比赛通知,第二天就得开船下海生产,于是他边捕鱼边创作,整整两天没有合过眼。作品完成后,陈士海又托前来驳运渔货的小船将自己的剪纸带回去,赶在截止日期前邮寄给比赛主办方。
页页剪纸是浓情
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渔民,凭着对剪纸的一腔热爱以及对大海的深情,创作出了无数渔民剪纸。从2007年至今,陈士海已经在各类剪纸比赛中70多次获得奖项。2010年,他的剪纸作品《渔家姑娘织渔网》在展出时被人相中,卖出了4800元的高价。
去年,陈士海又受北京一家传媒公司委托,创作剪纸作品《法蒂玛之手》。该作品被送往突尼斯驻华大使馆,作为中突建交50周年的纪念礼物,突尼斯共和国驻华大使以及参赞亲自收下剪纸,并表示将在使馆装修后挂于馆内。
而更让陈士海高兴的是,他在嵊山小学开设了剪纸培训课,每周定时教孩子们剪纸。“除了教基本的剪纸技巧,我还会给孩子们讲大海的故事。”陈士海深知,这些孩子中,将来会成为渔民的人或许并不多,但他仍然希望他们能创作出渔民剪纸作品,希望海岛人对大海的感情能一代代延续下去。
去年,52岁的陈士海因为腰伤提早结束了自己的捕鱼生涯。上岸以后,老陈有了更多时间剪纸。在宽敞的房间里,没有风浪的影响,也没有渔船上浓浓的鱼腥味,老陈却有些不习惯了。“每次拿起剪子和红纸,就好像回到了那熟悉的船舱。”
这个在海上漂泊了半生的剪纸艺人,大概是想念那片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