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健康物语

别被手机绑架了健康

  郭兴华

  这几天重读《诗经》,感慨于几千年前古人细致的心理描写能力,比如,《王风·采葛》中的一段:“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说的是小伙子和他心爱的热爱劳动的姑娘刚刚分开一天,就感到无比的想念,似乎“三月甚至三年”没见面了,虽是夸张,却生动地反映出小离别带给热恋中人的“百爪挠心”般的思念。这样的思念,也被后人概括为力透纸背的一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时至今日,当日新月异的科技早已让世界变作“地球村”,人与人大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方式想见就见、时时相见,在不少人看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形似乎已只是古典中的联想。然而,正是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会对一个小小的方寸之物时时挂心,别说是“一日不见”,往往是“分分钟”的分离也会让我们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这个小东西就是我们的手机。

  看看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低头族”的身影,甚至不少人在走路时也不忘盯着手机。有网友笑言“手机就是人生的导师”,拿着它聊天、购物、打游戏、抢红包……上班手机落家里了,一整天都会“没了魂”;公交车挤得像罐头、晃得像秋千,即使站都站不稳,打游戏和追小说也绝不能停;老同学聚会,菜都上齐了,却不忙着动筷,先给菜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更有甚者,笔者曾耳闻过不止一对夫妻,就躺在床左床右,也要靠微信聊天交流。想到凡此种种,笔者的耳畔不禁就响起了郭敬明作词的歌曲《时间煮雨》中的那句:“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就算与时间为敌,就算与全世界背离。”

  这还真个是人机合一、形影不离的时代。

  既然无法分离,对于手机这个“人生伴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了解它的脾气?最起码要能做到和谐健康地相处。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述和“星爷”的电影呼吁演员的自我修养,作为手机使用者的我们,也要有健康使用手机的“自我修养”,加强自我健康保护的自卫能力。

  不仅仅是上文提到的“手指怪病”,其实,手机带来的种种方便背后,也掩藏着种种健康危害。朝夕相处,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避开因为手机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如今,颈椎病出现了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很多年轻人甚至是青少年沦为“低头族”是其重要原因。手握手机低头不动,长期保持这个姿势,会导致颈椎的曲度变直,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麻木等情况出现。

  眼睛总是盯着手机发亮的屏幕,再加上躺卧等不当姿势造成的近距离用眼过度,很容易对眼睛造成伤害,出现眼睛发酸、发涩等情况,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近视、干眼症、青光眼等疾病。尤其在摇晃的车厢中还拿着手机不放,对眼睛伤害更大。

  调查显示,在我国,六成人睡前养成了玩手机的习惯。睡觉时间到了,很多人收拾妥当躺上床,还要拿着手机,刷刷微信、玩玩游戏、看看小说,精彩的虚拟世界让人欲罢不能,结果不知不觉就过了睡觉的点儿,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习惯性失眠,只能在睡眠不足的清晨懊恼“时间都去哪儿了”。

  手机对我们更为深刻的影响还在心理上。随着手机“伴侣媒体”的身份确立,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其中,忽视了自我的存在,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这种病倒是和网瘾颇为相似。手机依赖症的患者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生活,对于手机中“半真半假”的世界极度依赖,造成社交障碍、心理障碍、情感的冷漠化等。看看如今聚会时越来越多的人埋首在手机中,我们不免对移动互联时代的人情温度多了疑惑。

  用或者不用,迷或者不迷,手机都在那里。其实,说到底,手机还是一种信息工具,虽然它带来的是变革式的影响,但它最终的属性还是服务于人。别被手机绑架了健康,人是手机的使用者,要时时加强自我修养,合理使用手机,切勿过分沉迷。对于手机,“避其害”与“用其用”同样重要。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健康物语 00018 别被手机绑架了健康 2015-05-15 3878780 2 2015年05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