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舌尖味
江南汤

  念夕

  江南的味道是什么?是杏花春雨、小桥流水,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是白兰花、油纸伞,是丁香结、秋千架,是乌篷船、女儿红,是乌衣巷、堂前燕,还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诗画中的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美则美矣,但看不见摸不着,总不如实打实尝在嘴中的滋味来得痛快。

  近日,笔者收到了王寒女士的新作《无鲜勿落饭》,由浙江工商大学和阅文集团出品,犹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江南“鲜”美佳肴,字里行间都散发着香味儿,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在她笔下,既有浑身透着鲜活味儿的刚上塘的鱼虾贝壳,有江南厨娘用十足的精细功夫烹饪出的滋味鲜美的地道江南菜,还有树枝上、原野中长着的那些鲜甜的各类果实野菜,每一样食材她都倾注了一腔热忱,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呈现出一个资深“吃货”心中对食物的热爱。

  她写沙蒜:“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能烧汤的海鲜很多,但是要烧得像沙蒜汤那般的鲜香绵稠,不容易。鲜脆沙蒜汤的鲜味缠绕在唇齿之间,把味蕾的快感勾了个痛快淋漓。对于第一次吃这种汤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种震撼,因为这汤实在太鲜、太有味道了!”

  她写梅童鱼:“刚起捕不久的梅童鱼,眼睛锃亮,透骨新鲜,用以清蒸,加上绍兴黄酒、姜丝,再撒点盐,其味之鲜、肉质之细嫩,吃到嘴里好像马上会化掉,那种鲜,好像直接从海里蹦到餐桌上来似的。”

  只有对吃怀有热情的人,才能有足够的耐心和敏感的舌苔,写出这样“鲜活”的文字来。

  而女作家写美食,无论是文字中的灵气和细腻,还是表现在吃方面的趣味和性情,跟男作家有明显的差异,美食家沈宏非会捧着他的大肚皮说,老子就喜欢《飞一般地吃——吃——喝——喝》,天南海北到处吃。但是王寒却说,如果到一座城市出差,忙完公事,跟好友一起,结伴转转老街或小巷,说上几句闲话,吃点当地的风味小吃,幸福指数马上飚升。她不在意美食的身价,而在意美食本身的味道。在她看来,与好友一起在陋巷中自由自在吃梅干菜饼、萝卜丝饼、烤红薯的快乐,远甚于在高级酒楼里与无趣乏味的人吃繁文缛节的大餐。

  但与单纯吃货不同的是,做为一个多年来研究台州地域文化的人文学者,王寒的美食文章,美味之下蕴涵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对寻常人来说,“吃”,或许只是一个拿起筷子将食物送入口,以填饱肚子的动作,但在王寒眼中,“吃”远远不止如此。就像她写的《荸荠》被收入台湾汉声编辑部的《水八仙》一书时,编者在序里说的那段话:“我们奉上一块泥巴,泥巴里裹着水八仙,土得掉渣的风物……汉声不仅留下一块泥巴,也留下重塑未来的神土。借水八仙的仙气,让现代人体会日日是好日的风物真味。爱土、爱水,与水八仙相守,是敬祖宗、宜子孙的事。”这个行为,更代表着对生活的喜悦感恩和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美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美食。王寒下笔,除了淋漓尽致地描写台州美食的新鲜和美味外,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如酒之一物,常有“饮酒伤身”之说,然而正如她在书中说的,“如果用老式的锡壶,烫一壶温热的黄酒;如果与你对饮的,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果下酒的除了佳肴,还有美景;这酒,你是喝还是不喝?”

  很自然的,我也举起了酒杯,而且,不止一次。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9 舌尖味
江南汤
2015-05-15 3847788 2 2015年05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