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平湖一对坚强夫妻笑对人生——

我的左腿,你的拐杖

  记者 丁谨之 市委报道组 任迎春

  前段时间,在新疆乌鲁木齐,全国服装行业的精英人物汇聚一堂,揭晓新一届的“中国服装年度人物”。在企业新一代操盘手、新型管理者和设计师间,有一对特殊的夫妻格外引人注目。

  行走时,丈夫张文举用手按压着残疾的右腿,上身前倾;妻子马文兰则后仰着腰,艰难地挪动着左腿。他们都是浙江依爱夫游戏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普通缝纫工。一人一条健康的腿,支撑起家庭生计;25年相濡以沫,他的左腿成了她的拐杖。

  夫妻相携而行

  “嘎吱嘎吱”,清晨7时,张文举便载着妻子,缓缓将三轮车驶入厂区大门。待丈夫停稳车,马文兰费力地将身体挪到车沿,右脚先着地,然后倚着车架把左腿缓缓放下,“小心点!”张文举边柔声提醒着,边与她相携着,缓缓踱向车间。

  这条不算长的走道,对于他们夫妻俩来说,仿佛艰难的人生路,再苦再累也要向前。

  年幼时,张文举身患偏瘫,由于未得到有效治疗,右腿不幸落下残疾。妻子马文兰则在2008年遭遇了一场车祸,伤及了左腿,虽经治疗和休养,还是没能完全恢复健康。“大概是上天注定,我们就要互相扶持着过一辈子吧。”张文举笑着说。

  提一桶水,扛一袋大米,这些对于常人来说举手之劳的小事,张文举夫妇却要相互借力才能完成,常常累得满头是汗。

  “她嫁给我,受了很多苦。我真的很爱她!”听着丈夫的表白,马文兰不由红了眼睛。她记得自己刚刚出院的半年,自己的床头总有一碗骨头汤,那是丈夫清晨5时起床炖好的。细心的丈夫,总要为妻子备好三餐,才放心出门。

  下雨天,张文举都会帮妻子按摩受伤的左腿,但对自己因单腿骑车而酸胀的右腿却只字不提。

  “过去,她也是这样照顾我,现在她还是抢着洗衣服。”采访中,马文兰很少说话,但她注视丈夫的眼神却满含着浓浓爱意。

  双手裁剪幸福

  取衣、踩缝纫机、剪线,夫妇俩已在依爱夫公司的缝纫二车间里度过了7个年头。“腿不行,但我还有手,在工厂里,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提起工作,张文举充满了自信。

  初中毕业后,张文举参加了裁剪培训班,拜师学艺。学成后,他在老家江苏盱眙的马坝镇开了一家裁缝铺,凭手艺吃饭。2002年,由于制衣成本上升,铺子生意渐淡,他跟随老乡来到平湖,开始异地打工生涯。

  短短一周,适应针织面料的加工方法后,张文举就成了组里的骨干,平均每日完成量达570件。如每天按工作10小时计算,他几乎每分钟便可完成一件衣服的流水加工环节。

  2003年,张文举将妻子也带到平湖。他负责安装裙衫腰部的花边和领口的纽扣,妻子则负责钉胸口的绢花和制作蝴蝶结等配件。“他们俩每天产值最高、返工率最低,是我们缝纫工中的标兵!”工人们一提起张文举夫妇,都竖起大拇指。

  因为突出的业务表现,张文举夫妇也被中国服装协会推选为“中国服装年度人物”,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基层职工。

  十指翻飞间,裁剪出自信和希望。

  微笑面对困境

  儿子每年3万元的学杂费用,家中父母也需要赡养,压在张文举夫妇身上的担子不轻。“我相信困难都可以解决!”张文举不改乐观与开朗。

  车间的工人们都知道,老张爱唱歌,上下班途中都不忘哼上一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公司每年举办的歌唱比赛中,常常能听到他的歌声。他还经常自创歌曲,在公司的迎春晚会上一展歌喉。他还作为一线职工代表,演唱了原创歌曲《依爱夫是我家》。

  “老张,你行啊,不声不响地把给儿子的婚房都给攒下了!”张文举夫妇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为儿子在老家马坝镇购置了一套商品房。

  夫妇俩的生活却过得节俭。马文兰将房东门前的40平方米闲置土地改造成菜园,辣椒、菠菜、小白菜、西红柿长势很好,省下买菜的开销。“我们俩每月600元生活费就够了,每年春节都买新衣服呢!”在张文举的笑容中,紧巴巴的日子也变得缤纷美丽。

  今年,23岁的儿子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张文举还打算继续干下去。

  夜晚9时,张文举夫妇加完班,安静的街道上少有行人。只听得三轮车“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一首吟唱坚强的歌谣。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我的左腿,你的拐杖 2015-05-12 3877630 2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