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光影

再见,故乡;你好,家园

  2003年以来,浙东引水工程重要项目之一——钦寸水库建设的有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钦寸水库选址曹娥江主要支流黄泽江、新昌县新林乡,坝址在钦寸村。水库将淹没土地10635亩,淹没各类房屋66.64万平方米,涉及28个行政村,移民10164人。

  钦寸水库会把一些村庄没入水底,胡卜村就是其中之一。胡卜村的村民和附近的曹州、秀溪、查林等村的村民一起,将要选择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去另一个地方建设新的家园。

  2014年10月,随着钦寸水库截流合围,胡卜村的移民也开始了。在搬迁前,新昌县文物部门进村调查摸底,梳理古村的文物。签协议、丈量房屋尺寸、搬迁,一步接一步。2014年12月19日,挖掘机的轰鸣声在寂静的村里响起。古村的拆迁工作正式开始。

  摄影师的镜头下,一个人,一家人,一个村子的人静静地诉说着这一段故事。从拆迁到移民安置,重土难迁,这是人性;心安此处是吾乡,这是一种境界。

  让我们跟随着这些文字和图片,录下家园所保存的历史和现实,让她在记忆中永远清晰地存在,带着我们去开辟明天更美好的新家园。

  胡卜村,位于新昌的七星峰下,梅溪河畔,村里曾以一庙一祠堂一牌坊、十几座古民居、古街古巷古井、16株巨大的香樟树而著称,并且保存完好。四年前,我曾跟朋友一起采风,走进了这个古村,并感叹这个村庄的古韵。

  由于钦寸水库的建设,附近有28个村庄将被淹没水底,胡卜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看到这个消息,我翻出四年前拍的照片,突然觉得自己和胡卜是如此之近,我决定要再去胡卜,用照片记录这个古村的变迁和村民的动态。

  2014年7月,我再一次来到胡卜。村头巷尾,房前屋后,一个个大红色的“拆”字,打破了古村的平静。古宅里巷子里、老街上、古牌坊下全是进进出出的人,有抬着、背着、扛着、拉着的家具、农具。村口的大操场、东边的梅溪桥边,山前的空地,成为这些搬家车子的停靠处。

  村民们都在忙,但看得出,大家的心里都很复杂。什么都舍不得丢下,拿在手上又放下,放下了又拿上来,家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不舍——

  有洗洗干净带上车的,有还蒙着灰土带上车的;

  家里祖宗的牌位不能丢,擦擦干净也搬入新家;

  摘一把家里的丝瓜,捞一把地里的番薯,还有家里的鸡与鸭;

  那些旧衣服,似乎还带着体温,是丢是带,捡起了又放下;

  旧农具、老家具,还能用得着,擦干净搬入新家……

  从那时起到今年4月,我进行了跟踪拍摄。这9个月时间里,我不仅拍摄他们量房子、签协议、搬迁、拆迁等整个进程,还走进了他们的家里,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其中一位村民叫胡元钢,今年58岁,他3岁丧父,现在有两个女儿。他们原先住在胡卜村的源昌头台门西厢房,在他家老房子门口,我为他们全家拍了一张合影。他们将会搬去宁波慈溪龙山镇山下村,现在借住在姐夫家。在大明市藕岸村,我去他姐夫家时,他和妻子向我展示了搬迁时舍不得丢下的几个门窗、房门。

  还有一位村民叫胡忠林,今年69岁,曾是胡卜村一位看风水、看中医的民间艺人。他已经在胡卜住了30多年,原住胡卜上昌头东边,如今我再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搬到新昌城关租房,350元一个月。平时也有人到他家看病看风水挑日子,那天恰逢原胡卜村村民来他家看病。

  在新昌大市聚镇,我还认识了另一位水库移民叶渭朝。他今年55岁,原是曹州村人,就在胡卜村旁边。他是第一批在“大市聚镇水库移民新家园”搬进新房的人,他的新家,是占地面积105平方米的四层小楼,拆迁赔偿50多万元,刚好用于新房的建造和装修,去年年底入住。他和妻子都在附近的企业上班,两人月收入5000多元,今年2月,他们的儿子还娶了儿媳妇。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个兴起,一个消失的过程。时代让一个个瞬间成为历史。以后客居他乡,对他们来说,故土只有在记忆中寻找,在梦中回味。但我更想说的是,这9个月里,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面对生活的真诚和从容。重土难迁,这是人性;心安此处是吾乡,这是一种境界,所以我对他们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于是我拿起相机,为该村拍下了一万多张的照片,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 。因为我们无法将这么丰富的东西搬走,只能让影像来留存故土的历史与现实,让影像来留存一份乡村记忆,让影像来记录这一个个鲜活而又丰满的人们,生活依然在继续。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光影 00022 再见,故乡;你好,家园 2015-05-12 浙江日报2015-05-1200007;3866195 2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