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谁来扮靓乡村?浦江檀溪镇请来当地美术老师——

让艺术在田野上飞

  3号“金字塔”东边的向日葵,极像梵高的;5号“金字塔”,颇有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的味道;还有嘴巴里吐出汽车的幽默讽刺画,辛辣有味……

  这不是美术馆,而是浦江县檀溪镇黄方村。缓缓流逝的壶源江边,原本的沙场已经关闭。如今,在这个空地上,站着11个10米高、三边都画满画作的毛竹制的“金字塔”。

  五一假期,这里游人如织。从上海、杭州等地赶来的游客,就在溪边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个帐篷,炊烟袅袅。

  檀溪镇镇党委书记杨寿贤,眯着眼笑着;他身边还站着一位美术老师——浦江仙华外国语学校的周芳芳。他们看着眼前的“老村新景”,颇为自豪。

  挤爆了,

  小村有画客盈门

  檀溪镇有“三府之地”之称,位于杭州、金华、绍兴的交界处。富春江的支流壶源江穿镇而过;境内山岭连绵,风景优美。

  像许多乡村一样,檀溪人一度也有身份认同的困惑。“大水泥广场、丑陋的花园,还有水晶行业的污染,有着秀山美水的檀溪,已经找不到乡愁了。”杨寿贤说。

  他很着急。这样的急切,化为了行动。当浦江县要求保护水环境,关停水晶业时,檀溪以最快的速度,把全镇500多户水晶加工点关停。

  带领着乡村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成了檀溪镇最迫切的事。杨寿贤和镇里的许多干部,都把目光转向寻找独属檀溪的风景。

  去年10月,为把檀溪镇的乡村美食推出去,该镇举办了一场美食节。潘周家一根面、镭头馃等美食,吸引了许多老饕。但最亮眼的是,杨寿贤他们与镇里小学合作的小学生画展。“以往我们办活动,都是买彩旗、挂横幅、吹气球,这回我们没用,全挂上了孩子们的作品。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杨寿贤说。

  去年10月,稻谷刚丰收。能不能用稻草搞点新玩法呢?副镇长黄兰蓉找到了他的老师、县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傅建文帮忙,希望能够帮助设计些稻草人,给美食节增加点玩的元素。

  傅老师找了几位美术老师来,美术的创意加上农民自由的演绎,让檀溪镇成为了稻草人的海洋。千余个稻草人,伴随着秋天丰收的气息,醉了所有参加美食的人们。

  “檀溪农民的创意,让我们惊呆了。我们纸上画的一个女孩,他们会给女孩编上一串项链;我们画一个男孩,他们会加上一把枪……太有趣了。”浦江仙华外国语学校的周芳芳说起她和檀溪的第一次合作,哈哈大笑。

  帅呆了,

  个性乡村创意汇

  艺术在田野里小试牛刀,农民喜欢、游客开心、老师得意。

  “这就像给我们原本只能在课堂里,只能面对着三尺黑板的美术老师,打开一片巨大的战场。乡村可以让我们书画。”周芳芳说。

  由此启发,在浦江县举办第七届书画节,需要装点县城时,人们想到了美术老师。以毛竹编出的水滴、书卷,把书画节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这次之后,我们提出了艺路同行,给美术教师艺术下乡活动进行了注解。”周芳芳说。

  故事还没完。一场试验的成功,双方都很开心。乡村建设把他们联系到一起。

  “今年4月,长三角第二届运动休闲体验季的首站放在檀溪。我们以怎样的乡村,来吸引游客呢?”杨寿贤说,他想到了乡愁,想打造一个更像农村的农村,把城里人的乡愁留住,“但乡镇干部虽是全科干部,毕竟不是专业高手。我们还是想到找美术老师这个外援团。”

  4月初,计划启动。傅建文带着几位美术老师率先到檀溪黄方、盘山、潘周家三个村考察了地理环境,然后确定各个小项目的负责人。其中,黄方村确定以“金字塔”配画的方式,每一个面都需要一幅作品。他们与当地教育局合作,向全县美术老师征集画样,一下子就收到了100多幅作品。

  4月13日,优中选优的33幅作品,要画在搭好的等边10米毛竹“金字塔”上,全县150多位美术老师都来参与了。“溪流、薄雾、田野、毛竹、画家,我觉得就是一场艺术的乡村实践,感觉帅呆了!”周芳芳说。

  美翻了,

  以大地为画布

  《淮南子》有云:“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能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地遨游,是许多艺术家追寻的。

  周芳芳说,也就在画“金字塔”的那天,她和她的同事感受到了天地间豪迈、磅礴的气象,“想想看,我们的画布有多宽。再看看这个塔,高10米,下面宽10米,没大气魄都不行。”

  大地成了他们的画布。而乡村随处可取的毛竹、石头,就成了他们的画笔、颜料。盘山村的一组跑步小人,是周芳芳一手设计,与乡村的匠人一同完成的。她亲切地称为她的“大头儿子”。以铁艺作身子,用毛竹做脑袋,一个个运动中的小人,活灵活现,“盘山村更妙的是石头墙。那是浦江第四中学戚圣华老师的杰作。”

  周芳芳领我们到盘山村。村口,一堵由石头砌成的墙,错落有致,中间砌进去的破缸、破罐里,开满了鲜花,质朴而又灵动。“当时镇里提出,盘山石头多,让我们打造一个石头主题的村落。这堵墙的创意,就是这么来的。”周芳芳说。随处可见的石头,在美术老师的手里,就变成一堵会说话的墙了。

  处处皆美景的盘山村,还有一处破景。前些年,村庄电力改造中,在村中央盖了间水泥砌的变压器房,粗鄙丑陋。“这也是戚老师的手艺,把毛竹横切,排列出来,包裹在房子的外头,是不是特有趣,特想知道里面是什么?”站在一间如蜂窝般的房子旁,周芳芳介绍说。

  我问杨寿贤,为何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请美术院校来规划檀溪。“因为我们免费,不要钱。”周芳芳俏皮地抢答。杨寿贤却说,浦江的乡村,是该由浦江人来设计的,而美术老师是既能接浦江地气又能懂得审美的人。

  如今,这场由檀溪发起的美术老师乡村实践,已陆续波及邻镇。周芳芳他们常被邀请新的设计,更忙碌了。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00018 让艺术在田野上飞 2015-05-12 3864521 2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