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茶食

  特约作者 潘江涛

  茶是俗事,又是雅事。奉茶待客,是日常礼仪;品茗喝茶,则是生活时尚。只是,待客也好,品茗也罢,总要再添几个碟子——可能是糖果糕点,俗称茶点;也可能是以茶叶为食材炒制的茶肴。茶点与茶肴,合称“茶食”。

  茶点是普通的。家里来了客人,泡一杯清茶,抓一把瓜子、花生、香榧之类的炒货,即可待客。要不,剥开橘子,掰一掰,随手递给;或者将去皮的苹果、雪梨切成小块,插上几支牙签,让客人自选。

  饮茶佐以茶点,是国人优良传统,司空见惯,像《李林甫外传》、《太平广记》等唐代史籍已屡有记载。而且,这一饮食习俗还传到了东邻日本,并沿袭至今。尤为有趣的是,日语“点心”恰恰就是“果子”。

  茶水与茶点相辅相成,讲究配对顺口,其理与挑菜选酒相去不远——水酒配干货,热酒配冷盘。譬如,茶性较强的铁观音,浓而不涩,郁而不腻,足以涤油气、祛浊腻,适合佐食粤式月饼、生仁月饼及莲蓉月饼。食甜过量,胃气郁结。吃甜食时,若能搭配普洱茶,不仅能去甜解腻,还能暖胃顺气。

  金华茶点原本有糕、饼、片、酥、糖、果、其它7大类140多种,虽说现在只剩40来种,但许多儿时的味道还是能够找到的,像毛坦、小桃酥、寸金糖等等,既体现食材的本真,又凸显浓郁的古婺风味。许多茶点,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寓意深刻。例如,“油金枣”外形如枣,色泽如金,外裹糖粉,松脆香甜;“云片糕”是以糯米粉、核桃仁、糖油、桂花、陈皮为原料的,蒸熟后切成薄片——色如凝霜,像云一样层层叠叠;“红回回”名字怪怪的,什么意思?据说,过去,男方上门相亲,常以糕点作为礼物。女方奉茶招待,倘若不中意,回送“冬芙蓉”——谐音“总无用”。男方如若不喜欢,则复赠“红回回”。

  传统茶点为何甜的居多?恐怕与困顿岁月,糖很金贵有关。腊月里,单位食堂摆摊售卖各类年食,最受人青睐的还是茶点。因为好奇,曾用饭卡买过几回,竟然都是甜的——虽说腻口,倘若尝吃之后再喝一杯清淡的绿茶,还是不错的,既可润喉消渴,还能祛脂解腻。

  品茶是一种富有生活情趣的物质享受。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清幽雅致的茶室里,三五知己海阔天空地闲聊,悠闲自在地品茗,好不惬意。此时,再配上几色茶点,边饮边品,细细咀嚼,真是别有一番乐趣。而且,饮茶久了,吃些点心,还可以避免“茶醉”。

  不过,朋友相聚,只要不是“寒夜”,绝无“以茶当酒”的道理。于是,好酒上桌,便不妨以茶叶入馔,畅饮几杯。

  茶肴是中华美食一奇,最知名的恐怕是杭帮菜中的“龙井虾仁”——以龙井新茶和大河虾为主料,配以鸡蛋清、绍酒、精盐、猪油、淀粉等佐料烹制而成。虾仁玉白、鲜嫩,茶芽碧绿、清香。据传,此乃厨子从苏轼“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望江南》词中受到启发,联想到时鲜河虾和明前龙井,才创制出“龙井虾仁”的。对此,我是怀疑的。因为新火新茶,和虾仁搭界吗?用寒食节后新点燃的灶火,去烹煮清明节前的龙井新茶,怎么说都是一首清明即景诗。

  当然,美食需要创新。事实上,茶与虾合制的名菜还真不少,譬如江苏的“碧螺春虾仁”、南京的“香炸云雾”、河南的“毛尖虾仁”等等。

  “龙井”原本是杭州特产,北京人别出心裁,将它与鲍鱼相配,创出一款清香软嫩、鲜美爽口的“龙井鲍鱼”。其独特做法是:先用玻璃杯将龙井茶叶冲泡的茶水倒出100克待用,再往杯中续满开水,一手持杯,一手托盘,将盛满茶水的杯子翻扣在盘中央,随即将待用的茶水倒入盘中,然后将用鸡汤煨好的鲍鱼盛入盘内即成。

  与“龙井鲍鱼”异曲同工的是陕西名馔“龙井汆鸡丝”——将汆好的鸡丝和泡好的龙井茶叶放在汤盘中,再用高汤倒入汤盘,然后再在汤盘中下煮好的口蘑、豆苗。端上桌来,鸡丝色白如玉,龙井形如雀舌,白绿相映,令人赏心悦目。

  茶叶与鸡蛋相配,可煮可炒。煮的是茶叶蛋,普通;炒的是“碧螺春木樨蛋”,名贵。铁观音茶以浓香著称,无论是煮排骨还是炆鸭,都酥而不烂,肥而不腻。茉莉花茶与武昌鱼同蒸,不但得尽鱼之真味,而且使鱼腥尽解。

  茶性至清至洁。茶叶入馔,应格外注意适量原则。只有恰到好处,才会散发淡淡的茶香。倘若用得过多,不仅会有苦涩之味,还会掩盖食物的本味。而且,所选茶叶应为新茶,并以叶子为主。烹调好的茶叶可以食用,味道不输食材本身。

  茶肴飘香,考验的是厨师手艺。磐安云峰、东阳东白、武阳春雨、举岩贡茶、李渔家茶……屈指数去,八婺名茶还真不少。但是,茶肴呢?

  据说,茶叶蛋是金华人首创的。且不说依据何在,仅有这点出息,就让吃货们的口福逊色不少,我们又何谈名茶大市呢?!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00018 茶食 2015-05-12 3823977 2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