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劳动的最初,是为创造安全又美味的食物——

一只粽子包裹着幸福

  本报嘉兴5月3日电

  见习记者 江帆

  区委报道组 吴怡之 沈鑫

  劳动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道安全又美味的食物。

  太湖流域的嘉兴,素以天下粮仓而闻名。而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就是从热腾腾、香喷喷的肉粽开始的。每天,在这座城中最知名的五芳斋粽子生产车间里,会诞生100多万只粽子。它们带着“嘉兴”这座城的鲜明印记,走向全国各地。

  在食物丰足的今天,这种具有礼仪节令气质的传统小吃,能变成一种日常主食,实现工业化生产,这背后,凝聚着嘉兴人的智慧与辛劳。日前,记者走进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芳斋粽子生产车间,跟随一只粽子的“诞生”和“行走”,去感受一道美食与这座城、这方人之间的奇妙关系。

  闻着米香,10余年

  时间:5时30分

  地点:米预处理车间

  劳动者:王水良

  东方微微露出鱼肚白。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的五芳斋产业园里,米预处理车间的管理员王水良已经上班。

  米预处理车间承担着裹粽用米的清洗及拌制工序。王水良开动润米机,加工去壳后的糯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在传送带上被送进机器。经过约20分钟的充分浸润、加以作料搅拌,白米和红米两条生产线在车间里分别作业,用以生产不同品种的粽子。

  “车间里的润米、拌米流水线是厂里自主研发的,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东北那边过来的米质地硬,口感好,但浸润一定要充分,对米的吸水率要控制好。”王水良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帽子和口罩,“我们车间是厂里最早上班的,做粽子,米这道工序要第一个完成好。”

  嘉兴,鱼米之乡,物产丰饶。充足的粮食,让粽子这一传统美食,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王水良如此浸米做粽,已历经十余个年头。他说,早已习惯闻着米香上班的日子,全家人也都爱吃粽子。

  一双手,3000只粽

  时间:7时30分

  地点:裹粽车间

  劳动者:屠彩虹

  一只粽子,36道工序,每天,这里要诞生100万只粽子,旺季时还会超过160万只。能支撑如此庞大数字的,是裹粽师的那双巧手。即便在这里,粽子生产已用上诸多先进机械设备,但手工制作的魅力,依然包裹其中。

  在五芳斋的4个裹粽车间,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裹粽师,正用双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食物的生命力。记者眼前的这个车间里,170名员工被分成不同的作业小组。他们个个身穿纯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帽子紧紧地包裹住头发,只露出眼睛。只见戴着手套的双手,熟练地拿起箬叶,放入粽米……每个人面前还放着一台电子秤,每裹完一只粽子,工人会迅速过秤,一只160克的粽子,上下重量浮动不超过2克。

  34岁的屠彩虹,是这里的一名“超级裹粽师”。她平均每天可以包3000只粽子。在2013年嘉兴市包粽子比赛中,她用5分钟时间包起28个粽子,获得第一名。像屠彩虹这样每分钟可以包5个粽子以上的裹粽精英,五芳斋还有20多位。

  粽子里,裹着幸福感

  时间:11时30分

  地点:嘉兴建国路五芳斋门市店

  享用者:嘉兴人杭陈玉、上海游客金琪

  五芳斋在江浙沪地区,共有300多家门市店,且大多数距生产地不超过500公里。最晚到傍晚时分,新鲜出炉的粽子,就会被运送到各个门店。糯米被紧紧地包裹在箬叶里,即便煮熟了,也可在端午前后的季节里,自然保存多天。但高效率的生产和运输,让这道古老美食,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消费者的手中。

  嘉兴市建国路上的五芳斋门市店,历史相当悠久。入口处,竖立着五芳斋创始人张锦泉当年在嘉兴城里,挑着扁担卖粽子的塑像。门店装修得古色古香,100多种馅料的丰富选择,让每天与粽子打交道的嘉兴人,也不会轻易生厌。

  正值用餐高峰期,餐厅内几乎找不到空座。杭陈玉是嘉兴人,在建国路附近上班,午餐时间经常跟同事一起来五芳斋的门市店吃饭。干净、便捷是她选择来这里吃午饭的理由:“这里可以算是快餐,点了餐后等上三五分钟,就可以用餐了。更重要的,它是嘉兴人的地道美食,吃着有种自豪感。”

  来自上海的金琪,带着孩子来嘉兴月河街旅游,中午选择来此用餐。她点了蛋黄粽,女儿点的是板栗粽。金女士用筷子慢慢夹开粽子,喷香的瘦肉和咸蛋黄出现在眼前:“来,尝尝看,来嘉兴,定要吃粽子的。”

  这是嘉兴粽子的一天,从浸米、配料、搅拌、包裹、蒸煮到运输、售卖,每段旅程,都包裹着嘉兴人对生活的态度:打开透着清香的箬叶,拨开晶莹透亮的糯米,我们会遇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一只粽子包裹着幸福 2015-05-04 浙江日报2015-05-0400007 2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