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本报记者和大学生寻访平阳抗战遗址——

燎原星火照东瓯

  本报记者 翁浩浩

  县委报道组 黄剑萍

  知史明鉴。

  平阳是一片饱染革命鲜血的红色热土。这其中,山门镇犹如一颗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一次壮烈的出征,开创了红军抗日的新局面;一间特殊的校舍,培养了救亡图存的新力量。

  日前,本报记者和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来到平阳县山门镇,寻访抗战遗址,回望半个多世纪前那段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烽火岁月……

  北上远征御强敌

  3月18日,我们由平阳山门出发,欢送的人群是饱含深情的。浙南游击区的革命群众三年来哺育了我们游击队的成长,不少人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我们的新生。

  ——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

  海拔500余米的凤岭山,像一个雄壮的巨人守望着山门镇。这里,不仅有宜人的自然风光,更留存着深深的红色印迹,这里矗立着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当年,红军正是从这里出发,赶赴皖南抗日前线。

  通往纪念碑的山道上,有一座“红军北上抗日出征门”,山门两侧的立柱上有一副对联:“南回游击燎原星火照东瓯,北上远征慷慨悲歌御强敌”。拾阶而上,两旁树木苍翠,山花绚烂,它们就像大山间的精灵,守护着烈士们的英魂。

  在纪念碑前,水头镇闹村中学的30余名学生正在举行入团仪式。飘扬的团旗下,学生们驻足凝望,庄严宣誓。“每每想到家乡有这样一段光辉的历史,我就感觉特别光荣、特别自豪。”初三学生吴薇说。

  站在高18米的纪念碑前,回想那荣光年代和峥嵘岁月,崇敬和缅怀之情油然而生。1938年3月5日,在山门镇大屯村,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3月18日,粟裕率领第七团队主力部队从山门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正是当年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才赢得抗战的胜利,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学生蒋雨辰感慨地说。

  岁月,苍老了人的容颜,却抹不去心底的记忆。今年103岁的吴仲勋,正是当年跟随粟裕北上抗日的一名战士。老人说,3月17日晚,得知将士们即将出征的消息,山门的老百姓自发宰猪、送菜、担酒慰问,还举行了盛大的欢送晚会,“我们从平阳山门出发赴皖南前线,老乡们一路敲锣打鼓、唱着歌、喊着口号欢送我们,一直送到山门梅岭头。而在北进途中,我们也受到各地老百姓热烈欢迎和慰劳。”每每有人提及那段历史,这位老人总会像孩子般激动。

  救亡图存育英才

  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很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最后把侵略者赶出去。

  ——粟裕《游击战术讲授提纲》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西侧,有一处古朴的两层小楼。棕色木门,青灰色栏杆,江南风韵的屋檐,点滴间透着一种独特气质。而“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的牌匾,更显示出它的不凡。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这里见证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怀。

  1937年严冬,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浙南一带的青年学生中传开了:为培养抗日力量,工农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临时省委将在山门创办一所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大家奔走相告,我省和外省的爱国青年纷纷赶来报名。他们中有学生、工人,还有教师等。

  在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记者看到刊登在1938年1月5日《浙瓯日报》上的学校招生启事:初中程度或同等学历,男女兼收,20岁以上至35岁,受训时间暂定3个月,并特别注明,有钱出钱,没有钱由本校津贴伙食,但服装被铺自备。

  纪念馆讲解员说,学校由粟裕任校长,实行军事化管理,教员和学员过着朴素的生活,睡一样的地铺,吃一样的伙食。开设课程有: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群众工作等。粟裕亲自讲授游击战术,刘英也时常到抗日干校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虽然办学只有两个多月,但作为当年南方8省14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抗大式干部学校,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抗日青年干部,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

  岁月轮转。当年U形的校舍,如今仅存西楼。倚窗而望,教室里古旧的黑板、课桌椅,仿佛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耳旁依稀响起热血青年们的朗朗读书声和捐躯赴国难的铮铮誓言。

  校舍前,有一片桂花林,这是刘英、粟裕当年执教时种下的。每到秋天,丹桂飘香,芬芳扑鼻。1984年2月,粟裕同志病逝,遵其遗愿,将他的骨灰敬撒在抗日干校旧址的桂花林中。

  革命老区换新颜

  1937年秋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县掀起高潮,中共平阳县委广泛发动组织领导抗日群众团体,如“农民抗日自卫队”、“抗日妇女联合会”、“青年抗日救亡团”等,“农民抗日自卫队”人数最多,仅山门乡就有4500多人。

  ——平阳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平阳走出的新四军》

  山门,正如其名。从这里进入,是大山的更深处。在那个红色的年代,革命的种子就在这些山岙里萌发、成长。300余米长的山门街,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出发地。在山门街的两边,如今还保存着为数不多的木结构店铺,门窗上雕刻的花纹,在岁月的磨砺下变得沧桑。早年的鹅卵石路面大多已被水泥地面代替,只有在街角,还能发现精美的鹅卵石。

  和山门街一样,有红色的革命传统的山门镇如今处处焕发生机,山清水秀的环境让当地百姓津津乐道。“当年军民浴血奋战保卫家园,而如今这片土地恬静而和谐,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林荣飞说。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提出建设“红色之都、生态之镇、休闲宜居之地”的发展目标,陆续完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陈列馆等工程。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永安村的桃花林、杭坑村的天然泳池、垟底的农家乐番鸭等深受四面八方游客青睐。

  【寻访感悟】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林荣飞:“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站在这片先辈挥洒热血的土地上,我不禁想起了粟裕大将的这首诗。听“红二代”诉说先辈抗日救亡的传奇,亲眼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我更加知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向前。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黄杨帆:看着一位位先烈的名字,我心中有着由衷的敬仰和无限的感慨。我们应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勤奋学习,扎实工作,以此告慰抗战前辈和英烈。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学生蒋雨辰:“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们来到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祭奠粟裕将军和无数烈士。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当代青年要更加奋发有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祖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燎原星火照东瓯 2015-04-27 3856134 2 2015年04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