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裁缝俞武军三十年痴迷西服制作
昔日红帮今犹在
记者 应磊
市委报道组 凌青 黄成峰
本报讯 晚10时,小城奉化夜深人静。长岭路上,弥勒洋装行依旧灯火通明。一个中年男人捏着一枚裁缝针,针头在布面跳跃,如同华尔兹一般……男人名叫俞武军,再过几天,一件手工缝制的西服,将在他手中诞生。
缜密的手工缝线,修长紧身的设计,合体贴身的优点,让定制西服身价不菲,每件都在4000元以上。这也是俞武军身为“红帮裁缝”,引以为傲的理由和坚守下去的动力。
20世纪上半叶,手艺好的裁缝师傅,曾是上海十里洋场的风光人群。而今,在“红帮裁缝”发源地的宁波奉化,已近天命之年的俞武军,依然在手缝西服,仿佛旧时上海滩“红帮裁缝”店里的场景。
300多道工序,千针密密缝
在上海,提起宁波人,很多人立即就会想起当年那些在上海滩扬名立万的“红帮裁缝”。“源头在奉化。”俞武军自豪地说,这是许多奉化人的集体记忆。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
让一套洋装自然熨帖则是“红帮裁缝”功力之所在。和医生、画家相似,要成为一名合格裁缝,首先须了解人体骨架。俞武军认为,人体的肌肤是最巧夺天工的一件“衣服”,做西装力求复制肌肤,“以前有裁缝到澡堂洗澡,趁机研究人的体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量、裁、试,俞武军必然亲自上手。在他看来,定做西服要合体,就必须合乎传统,因为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衣服才是最好的。而营业员、裁缝、设计师,必须是同一个人:“比如客人是斜肩,你可以写标注,但斜肩到底斜多少,只有量身的人最清楚。”
眼睛,是裁缝最厉害的一把尺子。“告诉你个小秘密,客人刚进门时体态最自然,有经验的师傅稍微扫两眼,心中就大概有数了,后来客人刻意站得笔笔直,反显做作,如果完全按照这个状态计算长短大小,做出来的衣服不一定舒服。”
30年前,俞武军拜入“红帮裁缝”传人蒋楠钊门下。从此,皮尺、剪刀、熨斗,几乎成为俞武军生活的全部。从缝布头、钉纽扣做起,到热水捞针、牛皮拔针,速度和力度形成了收放自如的手感。“熟练掌握这些技艺,需要5年。”俞武军说,“一挺、二平、三直、四服、五窝、六圆、七顺……这些‘老底子’技术要领,我现在还在不断摸索着。”
针线活是“红帮裁缝”基本功力,也是俞武军的拿手好戏。半成品西服穿在模特上,俞武军站着进行扎领串口,针起针落,针脚细密。一件西服,至少要有上千针。时间和耐心博弈,俞武军沉浸其中,深怕出差错,经历千难万险的西服才是最高品质。
缝制一套西服,要运用打针眼、扦缝、察缝、倒钩针、拱缝、花针缝、锁眼等多项技法,300多道工序,俞武军要花费一周时间。
手工定制西服,闯出大市场
俞武军钟情于西服的创新,在“红帮”经典款式的基础上,加入当下的流行元素,缝制新款西服。五年前,他开了一家西服制作工作室,走定制西服路线。“当时,这是一个新市场,前景未知。”俞武军很忐忑。然而凭着一身手艺,俞武军的名气渐渐打开。
手工缝出毛壳后请顾客来试穿,根据试穿的效果,针对顾客的身形特点再作修改。有时候要请顾客试穿样衣三四次,直到衣服非常妥帖。俞武军说,现在很多人体形都不标准,推倒重来也就成了手工缝制的家常便饭,最多的时候,一件西服他反复改了6次。
如今,俞武军的手艺已得到十里八乡的肯定,常有宁海、象山、三门等地的顾客找上门来定制西服。“也许又到了手工西服重焕光彩的时代了。”俞武军有这样的判断。每年他的工作室要出品百余套定制西服。“缝制西服的过程,似乎在创造一件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精细制作每一件西服,这是俞武军对于传统技艺的态度。
手工慢,但立体、灵活;机械快,但平面、呆滞——和所有充满自信的裁缝师傅一样,俞武军保持着对手艺的尊重。现在,俞武军也在开始物色徒弟,把手工缝制西服的本事和“红帮裁缝”的故事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