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望乡

海宁老茶馆,世事如歌

  海宁日报记者 贺洁靓 徐丽佳

  这是一家海宁乡间的普通茶馆,也是剩下为数不多的早茶馆之一,如一个舞台,各路人渐次登场。

  凌晨3时,天还很黑,硖石街道联和村的白石桥堍,54岁的徐菊芬在自家的茶馆里开始重复了十多年的劳作,生炉子,烧开水。她脸圆圆的,透着一股热情劲。

  外面,望出去漆黑一片,只听得到白石桥港水流的声音。以前,这里还有船只来往,现在船也少了。

  茶壶嘴“嗤嗤”地冒着白色的水汽。这是寻常一天的开始,一会儿茶客们就该来了。

  这家茶馆,见证过徐菊芬夫妻俩年轻时的激情创业。她说,以前经营过五金加工厂,可是效益不好,干脆就开起了茶馆,茶馆没有名字,摆几张木方桌、长条凳。

  3时40分,茶馆迎来了一个客人,硖石街道双合村67岁的钱六勇。

  钱六勇坐在四方桌旁,老茶馆光线不是很好,“茶来啦……”徐菊芬手脚麻利、提着开水瓶递了过去。钱六勇随身带了一个茶杯,杯里装了一些茶叶,往里冲上水,泡开,钱六勇从兜里掏1元钱放在桌上,嘬着杯嘴喝上了。

  健谈的钱六勇说自己几乎喝了一辈子茶。他喜欢和人在这里闲扯,更喜欢茶水的味道,就算茶叶并不好。

  小时候,他就跟着养父摇船,一路从白石桥到硖石,每天一个来回,每人收费一毛钱。他当时也就六七岁,帮着养父摇橹、收钱。渴了累了,就在船上喝一口茶,悠悠地望着天上游走的云。年轻的时候,他在附近的绢纺厂打过临工,再后来,他就回家种田了。喝茶的习惯,却一直没有变。一喝,六十年。

  茶馆里时间似乎过得很快,转眼之间,东边的天光开始透出白,外面静悄悄一片,狭窄的茶馆里却很热闹。

  这里烧水,徐菊芬用的还是最传统的方法:烧煤炉。三只熏得不能再黑的茶壶架在煤饼炉上、“嘶嘶”地冒着热气,给小小的屋子以暖洋洋的感觉。大灶头上,排开了10多只热水瓶。沿墙的地方,排放了许多煤球。徐菊芬算了算,一天下来,要用掉36个煤球。

  徐菊芬记得,十几年前,茶馆生意最兴隆的时候,一清早坐了六七十号人,先是一拨养羊的村民因要给羊喂饲料离开了,接着是种地的回去了,农闲时,大伙在茶馆里泡的时间就稍微长些,不过到早上七八点也差不多散了。

  现在联和村的村民多半不用干农活了,也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但他们依旧保持喝早茶的习俗。“人少的时候,只有二三十个。”徐菊芬说,早茶时间过后,为让老人打发时间,茶馆就变成了老人活动的棋牌室。

  这里不管是自带茶叶还是茶馆供应茶叶,一律1元/人,无限续杯。“最开始是2毛、5毛,后来慢慢涨上去,这个1元维持几年了。”徐菊芬说。

  “你看看现在这物价,完全不赚钱。”沉默了几秒,她又补充了这么一句。

  茶馆没有伙计,徐菊芬充当服务员,老人茶壶或茶杯一空,她就立即上去添水。对每位茶客的背景,她都了如指掌,不管茶客身份高低,都一视同仁。

  世事不冷,茶里有歌。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8 海宁老茶馆,世事如歌 2015-04-21 3826809 2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