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只船儿寄乡愁
本报见习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赵方正 李杰
德清雷甸镇下高桥村一间老屋内,老船匠胡阿五正刨着樟木。不远处的村文化礼堂内,新建的船文化馆里陈列着由胡阿五亲手造的三艘手工木船,不少村民正在观看。
当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明这三艘木船的用途时,胡阿五匆匆跑进屋内,抓起自己用了几十年的铜脸盆,兴奋地说:“这个,也是我们水乡人生活的一部分。”胡阿五不会想到,60年前“为了活着”学成的手艺,如今成了众多人想珍藏的水乡记忆。
“现在,木船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养鱼专业户、生态旅游区找我订做的很多,还有很多人想收藏木船模型,也来找我做。”说着,胡阿五从房间的角落里拿出一条一米多长的木船模型,十分精致。
胡阿五的一生,木船是他的生命。在60年的造船生涯中,从这个73岁的老人手里锻造的一条条木船,见证着江南水乡的沧桑巨变。
1953年,元宵节刚过,年仅13岁的胡阿五便阔别故土,乘上从苏州到无锡的轮船,花了4角5分钱到了位于无锡市的湖桥私人造船厂。那一年,抗美援朝刚胜利,船厂主要制造货船,胡阿五造船主要为了“能吃饱饭”。
3年后,胡阿五带着手艺离开船厂,四处打工,做的也是修船造船的活儿,足迹遍及江西、湖北、上海、昆山等地。1956年,胡阿五拿到生平的第一份工资,那年,国家开始实行新的工资标准,水乡人们依旧摇着木船,捕鱼、出行。
1961年,胡阿五来到湖州,看中了位于杭嘉湖平原西部,东毗莫干山,大运河畔的德清县,于1962年定居德清雷甸镇。“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木船,去田里干活、走亲访友都离不开船。”于是,胡阿五做起了修理农船的生计,“每天修船的人很多,那时候生活真是有盼头儿!”
胡阿五一修就是近20年。这20年里,胡阿五娶妻生子,过上了平稳的生活。可村民们用木船的日渐减少,水泥船、铁船开始兴盛。1980年,改革开放后的第3年,胡阿五决定创业,开了家木船店,他始终保持着对手工木船的钟爱,直至今日。
随后,公路、铁路等陆上交通兴起,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让小镇焕发生机,然而曾经繁华的水道却渐次衰落,木船的需求曾一度式微。
“这种糟糕的日子没持续多久,找我做船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除了本地的老客户,安吉、临安、埭溪等地一些船东也经常会慕名而来,生态景区、养鱼场的需求也居高不下。胡阿五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赶工了。
“现在光做船一年净收入七八万,真的不为生活发愁了,可就是放不下这个手艺。”胡阿五边给木船擦桐油边跟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