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松阳:新型农民 网络备耕

  本报讯 (见习记者 金春华 通讯员 孙丽雅 李爱萍) “种田也是项技术活,要想收成好,就得靠网络。”这几日,松阳县叶村乡河头村村民饶玉仁正忙着上网查天气、查资料。

  饶玉仁家有4亩地,以前他总是凭经验来决定种什么、什么时间种,因为不了解市场行情,吃了不少亏。如今,网络成了他获取最新信息的“法宝”。尤其春耕备耕时,他就经常在各个农业论坛“潜水”、“冒泡”,搜索各地的农业信息。“我今年准备在玉米地里套种蚕豆,看看市场需求和价格,以及在育种、移种和管理方面要注意的问题。”饶玉仁说。

  在松阳,很多农民都像饶玉仁一样,喜欢“网络备耕”、“读书备耕”。

  养猪和种田是两个行当,但水南街道踏步头村村民王益法,却用网络信息在两者间架起了桥。“我去年在网上看到邻近县里有些地方种旱稻,价格比一般稻米高二三十倍,觉得可以试试。一来可以把村里的荒地利用起来,二来可以处理掉养猪场的粪便。”去年年底,这个养猪大户把村里100多亩荒地流转过来平整好,打算大干一场。

  无论是“网络备耕”,或是“读书备耕”,都是农民自我“充电”,这对农业转型升级,防控虫害和风险,都有积极作用。

  新兴镇农艺师李关俊特地给茶叶种植大户张光打了个电话,让他到镇里来领取县里发下来的“昆虫信息素诱捕器”(俗称“黄板”)。每年春天对11万亩茶园进行统防统治,是松阳县农业局茶叶办公室和植保土肥站的重要工作之一。每到这时,植保土肥站副站长陈银方都要通过网站、办公助手、农民信箱、电话、微信等途径广而告之。

  除了网络、电视,农家书屋也是“充电”的好去处。水南街道寺岭下村71岁老汉李龙法,最近跑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了五六本农业方面的书。“种田要好,学习到老。”老李把一本《玉米病害诊断与防治》翻了个遍。书屋负责人杨水明与他同年,也帮他找了几本水稻高效栽培方面的书。

  近年来,松阳县把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等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农户进行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培训,越来越多的松阳农民开始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及时了解农业信息技术、市场销售行情乃至化肥农药价格等信息,进行科学备耕。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松阳:新型农民 网络备耕 2015-04-01 浙江日报2015-04-0100006 2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