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浙江美术馆招募志愿者,策划文化礼堂公开课

艺术,触摸乡土温度

  本报杭州3月26日讯

  记者 吴孟婕

  自上周末浙江美术馆面向在杭高校发布大型公益系列活动“重返乡村的视野:乡村艺术公开课”执行志愿者的招募海报以来,报名邮箱edu@zjam.org.cn一直响个不停,截至今天下午,已经收到了近百份简历。“我们身边原来有那么多关注乡土文化的‘同道中人’。”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李雯非常感慨,“照这阵势,29日上午的面试淘汰率将接近90%。”

  作为2015年浙江美术馆品牌项目“艺游乡里”的重头戏之一,本次活动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要载体,希望借由青春创意的激荡,寻找艺术与社会空间、社会机制连接的方法,为眼下纷繁的乡村计划提供一种新的可能,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

  连日来,“艺游乡里”实习策划汪洋整理报名邮件时看到最多的问题,也与此有关:“志愿者是否有机会深入美丽乡村,去闻闻花香、听听鸟语、尝尝美味的农家菜?”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带着发现和探索的“眼光”——实地走访和田野调查结束后,10位志愿者将分组制订策划方案,在省内文化礼堂为基层老百姓打造50堂艺术公开课。

  听起来难度颇高,但“应战者”却普遍胸有成竹,有人参与过古村落及乡土资源的普查调研实践,有人曾是非遗抢救计划纪录片拍摄团队成员,甚至还有高校教师发来邮件,希望成为“编外志愿者”。

  “对于乡村艺术而言,展示与保存同样重要。”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告诉记者,2014年,“艺游乡里”项目从 “数字时代的艺术与社群”等话题探讨,到为乡村小学打造“艺术教室”,再到大家一起学做安徽歙县的传统小吃“渔亭糕”,一直致力于拉近艺术的距离,为大众审美的普及和提升尽一份力。

  边走边看,触摸乡土的温度,阅读乡村的逻辑——艺术能否变得越来越好玩?又将在传统和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擦出怎样的火花?本报将对这次全新的乡土美学实验予以持续关注。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艺术,触摸乡土温度 2015-03-27 3827488 2 2015年03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