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浙江率先实现设区市满堂红
“创卫”扮靓温州
文 包小娇 谢晨辰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浙江率先实现设区市满堂红
“创卫”扮靓温州
文 包小娇 谢晨辰
“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这就是山海城市温州。2014年,温州迎来了国家创建卫生城市考核组的检查,从城区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角角落落都被“挑剔”个遍。全面细致的检查,温州交出的是满意答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必备条件和66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并于2015年3月24日全国爱国卫生工作会议暨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现场会上,温州市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四年磨一剑,温州紧紧围绕“创卫为民、创卫惠民、创卫靠民”主题,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温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以书记为顾问、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将创卫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温州发展“十二五规划”;每年将两河整治、公厕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纳入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将创卫工作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
全城上下,从硬件投入到自身素质提高,整个城市经历了又一次“洗心换面”。当笔者再次来到温州,溯会昌河而上,漫步于岸边,但见碧水清波、风情古朴,盎然生机迎面扑来,轻舟桨影,一桥一景,和谐地铺陈在这座繁华的现代城市之中。
在温州,像会昌河这样旧貌换新颜的地方还有不少。社区里臭气难闻的垃圾坞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封闭式绿色垃圾桶;河道边,违建房屋被夷为平地,河滨公园逐步走入公众视野;背街小巷处,空中“蜘蛛网”不复存在,路面变得清爽整洁……一幅江南水乡美景图应运而生。
变化 看得见摸得着
曾被当地村民形容为“露天厕所”的永强塘河,经过一年的齐心治理,再现了悠悠碧水,吸引众多游泳爱好者试水畅游。
一条条黑臭河、垃圾河变清、变净,是温州“创卫”推进的一个缩影。4年来,这场声势浩大的“治水”战役在温州全面“开战”:立机制明责任,建管网拦污水,清淤泥净河岸, 全民心齐聚力……一条条河流的“毛细血管”被打通,一条条黑臭河渐现碧波粼粼的曼妙身姿,灵韵水乡图景逐渐清晰。
治水任重道远,组织部门如何发挥作用?“在治水一线,许多干部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温州市创卫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宣安说,在专项考察中,实干型干部纷纷涌现。通过摸清家底、建章立制、刚性措施等手段多管齐下,让创卫路径更优化。
5年前的龙湾朱宅村,随处可见随意丢弃的纸巾、塑料袋和烟头,村中还有一条河,多年堵塞,臭不可闻。自创卫以来,整治环境成了头等大事。村干部立即带头组织村民参与整治行动中,招募保洁员通知一发出,当天就有30余人来报名。“保护环境,我不要钱,只想为村里做点贡献!”报名当保洁员的村民黄女士说。
如今,贯穿于全村的水心河,河面除了落叶没有一片垃圾,村中院落之间也没见到一张纸片,甚至连河边的栏杆都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水清了,景美了,温州也因“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行动而变得更加整洁、清爽。4年来,温州市区新建城市公园48座,滨水公园和小游园、附属绿地数百个;全市累计新建城市绿地8793公顷,建设市域绿道1300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32平方米,从人均“一张床”变为人均“一间房”。“这里以前有不少违法建筑依河而建,拆违建绿、退河还绿使这里成了滨水小公园,变化真是不小!”住在温州市区三板桥下50岁老伯杨建峰说,现在在这除了能看到美丽塘河,还可以休闲健身、漫游绿道。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新型垃圾桶,也是“创卫”带来的又一变化。“与过去的塑料垃圾桶相比,新的垃圾桶采用不锈钢与塑料相结合,棕色的桶身古朴厚实,时尚又大气。”陈宣安说,果壳箱、垃圾箱的“更新换代”仅至2014年底已完成45768个,拆除、提升改造垃圾坞5479座。
4年,温州共取缔流动摊贩6.5万多个,治理占道经营违法行为近3万起,拆除违法户外广告设施3.5万多个,面积达44万平方米;温州市区共累计完成河道整治151.4公里,塘河综合10个片区实现截污纳管,完成344条666公里垃圾河的大整治;对城区范围内空中架设的各类管线,按照“入地、捆扎、贴墙、入管”的原则进行全面整治和改造,仅鹿城区就已经完成16条道路、4处车站周边的架空管线整治。
创建 人人争做文明人
“帽儿戴,筢儿背,大家来创卫!筢杂草,扫落叶,为了环境美。不怕雨淋日晒,不怕寒暑苦累,为了城市创卫,为了环境优美……”这是瓯海区景山繁荣社区“创卫大妈”陶赛男自编自演的《创卫志愿者之歌》。
每天早上7点,陶大妈都会早早起来,清理社区花园里的每个角落,日复一复,从不间断。“在她的影响下,小区里很多人都自觉拿起扫把清扫落叶、纸屑等脏乱物,现在,小区环境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蚊虫也少多了。”该社区居民潘阿姨高兴地说。
在温州,像陶大妈一样的“创卫达人”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把公共场所当成自己的家,不计余力发挥光和热。
沿着公园小径,笔者来到白鹿洲滨水公园,迎面清风徐徐,一路绿意盎然,与对岸的南塘风貌区相映成辉,风景如画的公园长卷跃入眼帘……
“创国卫,市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家住温瑞塘河边上20年的林高洁颇有感触。每天看着城市一天天亮丽起来,她有太多感慨:现在小姐妹们在江边游憩,根本不会随便扔东西了,否则自己都会觉得很不文明。
公厕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市政设施,也是城市卫生与文明的体现。在温州市区望江路丽江花苑绿化带中,有一座“高大上”的免费公厕。
这座标号“鹿环0424”的免费公厕,设在丽江花苑旁的绿化带之内,外墙是棕色涂料,厕所地面采用米黄色抛光砖。公厕的管理员徐长康说,他负责厕所的保洁。清晨和傍晚来望江路防洪堤锻炼的人多,这两个时段他会特别用心打扫,给市民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
“24小时免费开放,16小时保洁,设施完好、环境整洁。”这是挂在公厕门口的承诺。走进公厕,地面和墙面均铺设乳白色瓷砖,蹲便器、坐便器在门上就有标识,给水系统采用自动感应装置。除了男女之分,这座公厕还设置了无障碍设施,专为特殊人群服务。免费用纸、洗手液、自动干手机一应俱全。
2013年,温州市区改造提升公厕685座,2014年又完成改造122座。2014年9月出台《温州市区城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市区公共厕所长效管理机制。免费开放市区沿街单位厕所500余座,弥补局部区域公厕数量不足问题。
4年间,温州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夯实硬件基础,同时总结出不少城市管理经验。如按照 “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部门指导,按责分工”的原则,将温州主城区分为25张网488个格,每张网由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网长”,每个格都落实具体责任人担任“格长”。
“创建卫生城市,单兵作战肯定不行,必须全民动员,责任倒位。”温州市区锦花社区的工作人员陈琼说,现在社区里每一条河都有河长,每一条道路有路长,每一个市场都有场长,每一个公厕有所长。“四长制”将创卫责任落实到人,定时巡查,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并协助解决。
在创卫中,学生们也成为创卫的“小主人”。鹿城区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创卫伴我行”活动,组建小小志愿者队伍。小小志愿者们有的进入社区给附近居民发送创卫宣传单,有的带着扫把清扫路面垃圾……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少社区居民也自发地参与到清理活动中。
围绕创卫工作任务的落实,温州还建立了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推出“六督三考”、电视问政,发动全民参与创卫,人人都有评分权。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任务不完成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
突破 和谐与幸福相伴
“道路变宽了,变干净了,满眼绿色,城市越来越漂亮了!”据了解,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开始,一些市民对拆违、清楼道等有抵触,后来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周围环境改变后的清洁和赏心悦目,就积极配合。
一个美好的城市,不仅要水清岸绿,道路整洁,还要让生活其间的市民真正感受到舒适和惬意。今年温州市民群众对创国卫的支持率达到99%,甚至有市民戏说:“最好天天创卫、永远创卫,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实惠了。”据统计,温州市区群众创卫知晓率达81.5%,城市卫生总体满意率达95%。
走进瓯海区蟠凤夕阳红农贸市场里,是干净整洁的通道、设置有序的摊位、富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整体设计。“以前市场内脏乱差随处可见,摊贩流动性也很大,老菜场跟不上市民生活的需求,附近居民意见很大。”在该市场里卖猪肉的徐小明告诉笔者说。
现在,通过改造提升,重建后的新市场主体工程总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总投资约2000万元,其中农贸市场面积达2800平方米,有摊位220多个,成为该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小菜场之一,成了人们心中的“放心市场”。
为破解温州市农贸市场“脏、乱、差”困境,该市政府于2011年启动新一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出台《推进集贸市场创卫工作十条新举措》,特别是投入了1亿多元对建成区61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市政府又出台了《温州市城区小菜场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市区完成了92个农村小菜场的改造修缮。在创卫集中攻坚阶段,市政府又投入755万元进行应急修缮。创成“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21个。
“创建不是目的,把城市变美,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的素质更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更高。”坚持“标准第一、实效第一、群众满意第一”的创卫观,10项必备条件、66项指标和385个单项,逐个达标。“真心创建得民心,加大投入顺民心,领导表率带民心,正视难度鼓民心”,几位在创卫办发挥余热的老同志,即兴向笔者总结了几年创卫的心得。
入夜,满城璀璨,在白鹿洲公园里,百来位脚步轻盈的妇女,正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享受着韵律的快感。远处一群学生,正漫步灯光下谈笑风生。徜徉其间,现代化的楼房鳞次栉比,绿意盎然的河滨公园、绿道、绿网,让生活其间的人们感受极其美好,一幅文明和谐的新画卷正从容运笔,一股崇尚文明和谐有序的新风尚蔚然形成。
图片由温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