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全国三八红旗手徐美英的创业经——

人生,总要闯一闯

  记者 丁谨之 市委报道组 陈迁

  “人生,总要闯一闯。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一头酒红色的利落短发,脚踏高跟长靴,48岁的徐美英言语之间颇有几分豪气。这位打扮时髦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其创业经历也吸引眼球。

  24岁,她挂帅大洋镇建筑工程队,成为少有的女项目经理之一;38岁,她担任建德市大洋镇大洋村村委会主任;45岁,她再度创业,成立建德市目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400万元的亏损不曾让她退缩,面对棘手的废气环保问题,她迎难而上。超凡魄力、吃苦耐劳,徐美英一路闯关前行。

  行业,无男女之分

  在很多人眼中,建筑业是一个属于男人的行业。徐美英20多年的打拼却证明,女人在这一领域也能干出名堂。

  受泥水匠父亲的影响,20岁不到的徐美英就入了行,跟着师傅学习工程预决算。1994年,她用借贷的两万元接手了当时连年亏损、濒临解散的大洋镇建筑工程队。

  建筑队刚成立时,一次意外的安全事故让徐美英本不宽裕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亲戚家能借到的钱都借了,最后一咬牙借了1.5万元的高利贷。”

  困境激发了徐美英不服输的精神。为节省开支,她一人任出纳、采购员、监工等多职,每天到工地查看施工情况,她和丈夫还常睡在四面无墙的简易工棚中看管建筑材料。直到1996年,家里的债务才渐渐还清。

  此后,她先后承建了大洋商贸城、大洋渔业村居民区等工程。“做建筑,拼的是质量口碑,所以只要用心,女人也能干好。”这是徐美英的成功秘诀。

  工程质量不得有半点瑕疵,是徐美英秉持多年的原则。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徐美英一定要求返工重做。她还定下了“非免检产品不进”的规矩,选材用材特别留心。21年来,徐美英的建筑队已从15个临时工发展到百余名正式工人,从未出现质量事故。

  起步,别患得患失

  “人到中年,万事求稳”。徐美英却偏不信邪。建德市目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一栏,写着徐美英丈夫和女儿的名字,但徐美英才是主心骨。

  步入她的办公室,地上堆着一箱箱成品炭棒。“这是无烟无味的,日本客户特别喜欢。”徐美英介绍说,公司主要业务是将农村的废气秸秆、树木等进行综合利用,生产新燃料。

  2012年,徐美英的女儿大学毕业。借着帮女儿创业的机会,徐美英萌生了办厂的念头,并在朋友的提议下,开始了新燃料的开发和生产。

  新行业送给她的见面礼,却是一记下马威。

  由于耗电量过大、产量过低,在投产4个月后,徐美英不得不放弃价值400万元的首批设备。“如果继续使用第一批设备,仅电费每天就要倒贴1000元!”交了“学费”的徐美英坦言,当时自己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性价比高的生产设备。“停工一天就意味着损失2000元。”

  听说丹东有合适的设备,她与丈夫连夜打“飞的”赶去考察,并在2013年底完成了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再次投入生产。为了加深对新行业的了解,徐美英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教授工人制棒、炭化。

  徐美英在新行业中如鱼得水。面对废气处理难题,她从无锡一家发电厂引入静电处理塔,与技术人员钻研改进后,彻底消除了那股焦油味的废气,成功通过环评并申请了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不要患得患失,起步阶段走些弯路是正常的。”徐美英笑着说。

  创业,结伴共前进

  2005年,徐美英被选为小洋村村委会主任。2007年,五村合并成大洋村,她继续担任村委会主任。“既然自己在创业方面有特长,就该好好发挥,让村民跟着受益。”徐美英利用自己的创业经验,带领更多村民创业致富。

  当时的小洋村是个柑橘村。由于柑橘市场不景气,价格下降,农户的家庭收入也随之逐年下降。徐美英开始探索农业的新路。她承包了55亩土地,试种苗木。在发现苗木经济效益可观后,她便动员村民一同种植,自己则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

  后来,她又带领村民们种植蓝莓。如今,徐美英将荒废的土地全部流转,开辟蓝莓地45亩,预计还将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余亩。

  由于建筑队和新公司发展顺利,徐美英为不少村民提供了月收入约3000元的就业岗位。让她挂在心头的则是一张更大的创业蓝图。

  在徐美英看来,村民们就是一个创业团队,凝聚起来可以办更多事情,创出事业。

  提出农户可将土地作为入股投放,组织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培训,带领全村妇女发展农家乐……徐美英的一个个奇思妙想,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人生,总要闯一闯 2015-03-12 3812137 2 2015年03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