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要闻

妙手仁心医“心”病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海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吴英

  本报记者 吕玥 市委报道组 李迪刚

  在80多岁的海宁老人梅伯眼里,海宁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吴英是个特别耐心的人。

  “说话特别和气,病人再多也不着急。”3月2日上午,是吴英坐诊心血管专家门诊的时间。8时不到,她就打开了门诊四楼的诊室大门。

  诊室外,患者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第一个进门的,7时不到就来挂号了。

  梅伯已经不记得自己是第几次来看吴英的门诊。他一直有房颤、心功能不全等症状。5年前,他气急住院,连平躺都有困难,多亏了吴英妙手回春。之后,梅伯就一直在她这里随访。

  “先别说话,不然测出来就不准了。”量血压时,吴英就像对待初次就诊病人一样,轻声叮咛。“好,挺正常的,继续吃点药吧,半个月后再来看一下。”吴英在病历本上仔细写好病症和处方,临分别前,又递给梅伯一张卡片,告诉他可以每天在上面记录血压情况,方便查阅和掌控。

  “她会根据我的血压记录给我调整药物,很细心。”梅伯说,“吴医生不嫌弃我们老人家反应慢,药怎么吃都和我一次次讲清楚。”

  对于一位门诊医生来说,一个上午看40多位病人,工作已经饱和。但是这个上午,吴英整整看了60多位病人。而且这个数字还不是最多的,最忙时她要看70多位病人。

  “有些病人从外地赶来,很辛苦,能加号的我一般都给加号。”吴英说。但她的时间并不比别人多,吴英有一个习惯,专家门诊的那天,早晨一定不会喝水。因为病人实在太多,喝水难免要跑厕所,这样看病的时间就少了。

  “能挤一点是一点。”吴英笑笑。中午12时30分,同事料到吴英没时间去食堂吃午饭,便给她订了盒饭,送到诊室,以延长看病时间。

  心内科是一个风险高、病人病情变化快的临床科室,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是生是死,瞬间决定。对于急性心梗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来说,特别能感受“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的意义。

  去年入冬后的一天,晚上6时多,天已黑。80多岁的张伯因急性心梗被送进医院急诊科,当时患者还患有心源性休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小便失禁,情况非常危急。

  吴英刚刚到家,饭端起来还没来得及吃一口,就接到医院打来的紧急会诊电话,她放下碗筷就往医院赶。

  病人家属放弃介入手术,又要守在老人身边,拒绝将他转到ICU进行抢救治疗。吴英把病情之危急充分告知家属,经同意后,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果断为张伯进行溶栓治疗。要知道75岁以上患者溶栓有相对禁忌,80多岁的老人溶栓治疗风险极大,然而不溶栓则必死无疑。吴英在抢救过程中不断根据病情调整用药。通过两个多小时的积极抢救、精心用药,老人溶栓成功,恢复窦性心跳,各项指标都逐渐好转。人救回来了!吴英看了下时针,已经晚上9时多了。

  这几乎是吴英生活的常态。对她来说,放下碗筷抢救患者、放弃休息前往医院、半夜赶到手术台前,再平常不过。有时候一整夜都在抢救患者,清晨回家几乎无眠,第二天她依旧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专家门诊,直到看完最后一个患者。

  对于病人,吴英从不吝啬自己的时间。曾有一位患者在完成起搏器安装手术后,突发阿斯综合征。情况万分紧急,当时吴英已经脱掉铅衣,来不及再穿,她冒着辐射危险投入抢救。吴英说,这么做是因为患者的信任和对生命的敬畏。正是患者的信任和对生命的敬畏,她每一次抢救都竭尽全力。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9 妙手仁心医“心”病 2015-03-06 3805871 2 2015年03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