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坚守急诊室的“红马甲”

——记德清义工急诊陪护组

  记者 丁谨之

  通讯员 赵方正 沈思乔

  他们不是白衣天使,却坚守在急诊室;他们不是患者的亲属好友,却温情相伴就医路。他们是德清义工急诊陪护组,是急诊室中给予人温暖的那抹红,在新时代中用爱心书写着一个个雷锋故事。

  为了在晚上6时30分前赶到医院,奔波了一整天的义工骨干倪翱,常常只扒几口晚饭,就往医院赶。

  春寒料峭的时节,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家长特别多,倪翱站在急诊预检台前,给一个又一个孩子量体温。“验血在哪儿?”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大姐着急地询问。倪翱怕她找不到路,热情地将她直接带到了检查室。3个小时过去,忙碌的倪翱竟连一口水也顾不上喝。

  外地农民工和车祸伤员就诊时,无人陪同;医生、护士值夜班时,常常忙不过来。“我们虽然不懂专业知识,但总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8年前的一次义工聚会上,急诊陪护组悄然诞生,他们开始在医院奔忙。

  检查指引、测量体温、帮忙挂号、陪护就诊,义工们从晚上6时30分到9时30分,奋战在急诊救护的第一线。“确保每天都有两人在岗。”德清义工分会会长方明说。

  “让一下,让一下!”急诊室门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几名医护人员护卫着一辆推车进门,推车前方一位“红马甲”高声疏散着人群。

  他是周赟吉,人不高但跑得快。“来这里的病人,不是病情突然,就是伤势严重,动作快一点就能减少他们痛苦的时间。”周赟吉当义工已是第7个年头。7年的坚守,3200小时的服务,让周赟吉成了不少病人的朋友。面对“活雷锋”的夸奖,他总是淡淡地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

  为了当好急诊室中的“救火队员”,义工们请来医院专家,在正式上岗前接受技能培训——压迫止血、测量体温,以及安抚情绪的沟通技巧。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3年除夕的车祸抢救中,正是义工们临时上阵,才让同时抢救20多个病人成为可能。

  “学一次雷锋容易,长时间坚持才可贵!”急诊室护士长周爱珍说,志愿者的工作减轻了夜班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经常充当家属和院方的润滑剂。

  “我们做的都是辅助性的工作,其实很普通。”一名义工对记者说。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让很多受助的病人印象深刻。不少人特地赶来道谢,甚至自愿加入队伍。

  4年前,叶林英在下班途中被车辆擦撞,送至医院。因没有家属陪同,一路都由义工推着轮椅,陪同进行各项检查。叶林英在伤愈之后,也加入陪护组,还带来了同事。

  “我们希望能带动身边人共同行动。”志愿者王雁透露说,仅周赟吉一人就已介绍4位新组员加入。

  “寒假里,还有不少学生跟着志愿者一起上岗服务。”周爱珍说,急诊室陪护组已成了德清学生的社会实践点,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好评。

  从十余人的小团队到165人的固定队伍,从21岁的热血青年到62岁的白发老人,这些年,德清义工急诊陪护组的队伍不断壮大,共有3000多人次参与,推动了大众化公益的进程。

  好人与榜样,给社会带来力量。感动背后,传递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将学雷锋融入生活的点滴,凝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坚守急诊室的“红马甲” 2015-03-03 3802968 2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