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健康物语

别被检查单给骗了

  郭兴华

  在人们的常识中,早检查早确诊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但对于癌症诊断来说,数据密密麻麻的检验单并不一定带来无误的结果,因为检查报告本身就有可能“说谎”。

  持续高烧的病人,如果检查报告显示白细胞升高、淋巴结肿大、骨髓检查发现大量异常细胞,这些指标就指向了淋巴瘤。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病毒感染,同样可以造成检查报告中的异常数字。近几年,因为淋巴发炎被诊断为淋巴癌的病例屡见不鲜。再者,淋巴器官遍布人体全身,发生淋巴瘤的位置也千变万化,这都给准确诊断带来了难度。

  临床上,不少患者患有非哺乳期乳腺炎后竟被医生诊断为乳腺癌,有的甚至遭遇“肿瘤切除手术”的待遇。除了肿块等症状的相似,两种疾病在B超检查、细针穿刺活检和病理检查上的时时“撞脸”,也是迷惑人们误把炎症当肿瘤的一大因素。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人体和疾病的认知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医疗检验技术也可以及时照见越来越多疾病的凶兆。但正如自然界仍然对人类保持着固有的神秘性,人类对多数癌症的研究仍处于懵懂的昏暗中。

  人体是个很复杂的生物体,癌症在临床上表现出多变性和非特异性,而医生对癌症的认识却一直是片面性和未知性并存,这就使癌症的早期诊断难上加难,且容易产生误诊。如果检查结果不幸“说了谎”,如果“说了谎”的报告又成为医生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癌症的人就会被误扣上“癌症”的帽子,或者有了癌症的人会因为未及时查出而错过了治疗的良好时机。

  究竟每年全国有多少人被癌症误诊?这个数字因为缺少权威统计不得而知。但其他国家的类似数据可供借鉴,哈佛大学去年针对美国医疗事故的调查显示,癌症最易被误诊,每年全美有120万人被医院诊断为癌症,其中16000人接受了不对症的癌症治疗。可以说,癌症的误诊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癌的说成不是癌,或是把不是癌的说成是癌,都会给病人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误诊与“失误”、“不负责任”等与医生相关的贬义词等同。但事实并非如此,更大程度上这类误诊还是受制于经验、水平,甚至医学检查仪器的误导,至少,在癌症检查方面,高科技的机器同样会说谎,用数据说话的检查报告同样会误导医生、误诊病人。

  “别做体检,做了也要把结果忘掉,就算体检时查出了癌症,也不要轻易相信。因为癌症的衡量标准非常模糊,误诊的情况也很多。”这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放射科医生近藤诚在他的畅销书《不要再上癌症的当》中提出的观点。他坚定地认为,癌症的检查诊断是无效的,假性癌都会“弄假成真”。即使检出癌症,“有些癌并不会危及生命,可患者总会被癌症的阴影笼罩,成天提心吊胆。有些癌症最好观望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治疗,慎做切除手术。患者越是恐惧,反而越容易消耗体力与气力。”

  近藤诚的观点一度招致日本医学界的争论甚至非议,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的观点却与近藤诚不谋而合。“很多人谈癌色变,都希望早发现早治疗,健康体检都要带上癌症指标的检查,这样的检查其实意义不大。” 韩启德认为,早期筛查癌症并没降低死亡率。

  对于“检查无用”的观点,国内专家普遍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此说过于偏激。浙大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张苏展指出,这种观点只能说是部分合理。“因为实践证明,对宫颈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是有效的,有助于早防早治,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推荐的。”

  “一个医生认为是,但在另一个医生那儿可能就排除了。”诊断绝不能迷信检验报告的数据,更为考验的是医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经验。检查报告会“说谎”,医生会误诊,明白了这一点,医患双方都应多些理性,医生在下结论前应三思后行,对疑点多打几个问号;被“诊断”为癌症的病人也应理性对待,多诊多看,切勿无谓地自乱了阵脚。

  尊敬的读者,对于癌症检查、癌症误诊,您有什么话不吐不快,欢迎您通过新浪微博“@浙江日报”评论留言,或将您的意见建议发送至邮箱zjrbjk@126.com。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健康物语 00018 别被检查单给骗了 2015-02-13 3789475 2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