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跨界经营——

艺文类聚:悦读新体验

  开栏的话:

  立春已至,风起钱塘。

  经济新常态,文化新发展。随着浙江文化体制改革挺进深水区,生机盎然的文化市场、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为浙江百姓提供了更多文化消费选择。新的一年,浙江文化改革又将以怎样的新姿态继续精彩,又会有哪些文化发展创新将影响惠及你我的生活?今起,本报推出《浙江文化改革创新微典型》栏目,我们将聚焦一个个鲜活的创新团队、文化单位和企业,通过微型调查,为读者传递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新脉动。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跨界经营——

艺文类聚:悦读新体验

  本报记者 李月红

  出版社就是做书的?你out了。

  作为企鹅图书迷,最近你在淘宝网上买到的2015企鹅台历,它的出品方或许你会陌生——“艺文类聚”;年关将近,你在晓风书屋为家乡父母买到一份装有16件年画装的过大年吉祥包,背后也印着“艺文类聚”。

  没错,“艺文类聚”。它不是一家文创公司,而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新近组建的一个文化创意中心,这是我省出版业第一家专设文创部门的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业的一股新生力量,“艺文类聚”以传播“阅读和艺术融于生活”为理念,致力于营造艺术阅读的“梦工厂”,引领出版业态创新的“发动机”。

  通俗点说,在纸质阅读普遍受互联网时代冲击的当下,纸质图书的精神守望路在何方、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发力何在?

  “艺文类聚”尝试探索的答案是:卖精品书,卖精品书的衍生品,卖基于精品书传递美学品味的生活服务。

  “图书可以卖得更自信,更温情。”在社长胡小罕看来,传统出版社必须跟上互联网的步伐,但这并非是简单地去网上卖书开网店,而是要学习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用户导向,于千万读者中寻找到高黏性的用户群,立足于图书出版,进行资源整合创新的精准化、多元化、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实现传统出版业的突围转型。

  这几个小年轻,喊出了一句口号,“艺文类聚,做图书界的‘无印良品’”

  “艺文类聚”,原本是一个书名。

  在这套书里,记载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相当于一本文艺阅读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类书之一。翻译成当代话语,就是一本唐朝版的文艺阅读百科全书。

  “艺术、文化分门别类地聚合到这里。”这是古文造诣颇深的胡小罕对书名的理解。

  彼时,胡小罕有自己的私心:美院读书的女儿打算毕业后开一个个人工作室,专业从事文创服务的研发设计,原先给她工作室想好的名儿就叫“艺文类聚”。

  2011年,胡小罕调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这一年,互联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灵魂人物史蒂芬·乔布斯逝世;这一年,中国网民突破5亿,数字出版基地一年间陡增9家;这一年,实体书店大批倒闭,网络书店大打价格战,挑战传统出版底线。

  对于胡小罕而言,这些年度大事记,都不是好消息。从传统出版市场来看,美术出版一直处于“小而美”的尴尬地位,总体市场份额仅占2%;再回到人美社内部,尽管有着“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的荣誉,但全社每年的销售大单集中在教辅书上——这与全国出版现状并无二样,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教辅书。

  上任后,胡小罕曾邀请业内专家做过一个调研。原创美术技法类图书,一向是人美社的销售大单,因为在杭州,有中国美院这类美术教育的刚性需求。近几年,受美术教育日益民营化趋势影响,艺术出版社美术技法类图书销量持续走低,专家们给胡小罕带来了更坏的消息:回天乏力。

  摆在胡小罕面前的难题是:纸质阅读看衰的年代,传统出版另辟蹊径的未来在哪里?

  “做书的理想能不能变成大众的需求?”胡小罕回归到常识思考这个命题。做书人的理想,是做一本读者喜欢的书。那么读者是谁?如果用一幅素描画来表达人美社的读者形象,这三十年来,“他”生活在高校和艺术界,年龄偏大,圈子偏小。未来呢,“他”或许就是“艺文类聚”的这样一群人,依从个人的艺术、文学兴趣出发,不分年龄职业地域而聚合在一起的人们。

  简言之,让艺术走进生活。

  依托出版社现有的图书资源,以内容为话题,多频道化地讲述图书所表达的美的故事。这个频道可以是文创产品,也可以是艺术设计,更可以是生活时尚。“它甚至可以是,从读者对某本书的品位认可到邀请书房陈设的咨询设计服务。”

  这样的理念,无疑令人脑洞大开:出版社可大有作为的,不仅仅是一本书。

  去年8月,“艺文类聚”中心正式组建。6名成员,分别来自编辑、营销、研发、传播等多个部门,这打破了传统出版社各部门相对独立的界限。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出生于1981年。

  会上,这几个小年轻,喊了一句口号,“艺文类聚,要做图书界的‘无印良品’”。胡小罕知道这个品牌,“对的,就是要这个调调。”

  买家的一句评价“养成每年都买的习惯啦”,在屈笃仕看来,就是最高的点赞

  “艺文类聚”的小试牛刀,始于一场展览。

  去年4月,浙江省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在杭州推出了一场名为《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这次展览展出了张旭、赵佶、赵孟頫等书画大家共36幅唐宋元国宝级珍品。

  如果放在以往,屈笃仕或许会趁着周末去逛逛这场高级别的展览。这一次,听说消息的他,开动了脑筋:能不能借着为展览做画册的机会,去做一些展览的文创衍生品试试观众反应?

  为此,屈笃仕分别找到辽博、浙博策展负责人,获得授权后,他围绕展品,会同团队一起设计赶制出一套画片和四套明信片,各定制1000套。通过与晓风书屋的销售合作,不到两周,衍生品全部售罄。要知道,画片的定价并不低,每套240元。接下来,明信片再次加印1500套,再度卖光。

  “需求一直在,关键是产品如何精准定位读者。” 这是这次经历给屈笃仕最大的感受。而他,正是人美社新任命的“艺文类聚”文化创意中心主任。

  成立后的“艺文类聚”,进行了“三三制”的路径规划:阅读、艺术、生活。立足的,是人美社的人才和出版资源;指向的是,开发艺术图书及生活审美有关的文化创意衍生产品与服务。

  创新已然启幕。如何改变做书的理念?“艺文类聚”文化创意中心提出了“以书为本,重点开发高端原创艺术类图书,为专业出版社培育寻找新的专业优势,塑造新的特色,做让人眼前一亮的书”的制作理念。

  2014年,文化市场最火的题材莫过于“民国热”,图书、影像、音乐层出不穷。中心成立后,立即抓住这一热点,重磅推出《时代漫画》,这本原创刊于20世纪30年代的讽刺和幽默画刊,让尘封已久的民国老漫画复活。他们远赴北大图书馆、国图、浙图寻找画刊最佳底本,采用高清还原技术复制出版。出版后,令所有的学者眼前一亮。

  “做让人眼前一亮的书”。同样的理念创新也出现在《杜甫诗意图册》《神州国光集》上。“让书的内容出乎意料,让书的形式恰当得宜。一本书捧在手上,便是一件传达着艺术理念和审美精神的艺术品。” 屈笃仕认为。

  做完书,下一步就是做书的衍生品。在“艺文类聚”,笔者拿到一份近期文创产品开发目录:明信片5种:青简、竹久梦二、本草图谱、丰子恺、诗经名物图解;笔记本2种:素手写经、竹久梦二;便签:芥子园画谱、梅花、竹、兰、笺谱、博古图;画片2种:西湖十景、竹久梦二。

  在这些产品中,子恺漫画全集、竹久梦二等多种图书将于今年同步上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艺文类聚”正在研发的文创产品多达近两百种,涵盖书签、笔记本、年画、包袋等近20个种类。

  如今,在淘宝网上,微信公众号里,你可以轻易搜索到“艺文类聚”的店铺。这群年轻人用最时尚、最前沿的方式传播“艺文类聚”的艺术品位,将同样爱好的人们聚合在一起。

  在淘宝网上,这家成立不到两月的店铺,兜售产品分为书籍、纸品、雅物三类,卖家等级已有两颗钻,销售收入5.7万元。在最近一个月里,店铺共收到209个好评,在买家的评价里,有的买家写着“很漂亮,会珍惜明年的时光”;有的买家写着“很好看,打开包装一股浓郁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有的买家写着“养成每年都买的习惯啦”……

  相对起步就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屈笃仕更愿意翻看这些买家评价。来自市场点对点的信息反馈,这对于传统出版业所遵循寄售制所带来的市场反应滞后的痛点,屈笃仕更愿意倾听来自一线市场的快速反馈,这些信息对产品的后续纠偏无疑是非常宝贵的。

  而屈笃仕所最期望的,就如买家的那句评价,“养成每年都买的习惯啦”。这便是对“艺文类聚”,这个文化品牌最大的认可。

  “小众的就是大众的”,朝着这个方向,就可以将“艺文类聚”做到生活艺术事务所的份上

  “销售1300多万,毛利150万。”这是“艺文类聚”交出的首张“期末成绩单”。此时,距离这个部门成立,刚刚过去半年。

  在胡小罕看来,“艺文类聚”处于初创期,这个成绩已经来之不易。

  在过去半年的每个时间节点,这个部门都以最快速度推出新产品:在上海书展上,带着彩虹伞绘本和彩虹伞笔记本赶场;在西湖书市上,与美院学生合作推出陶瓷系列工艺品;在北京图交会上,水洗牛皮纸系列包袋抢购一空;年关将近,年画系列的过大年吉祥包已卖出5000多套……

  在这个部门,除了围绕图书项目制作研发衍生品,更是制定了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研发时令性的文化产品方案。

  “这种理念的转变,本身就是值得赞许的。”胡小罕认为。前不久,“艺文类聚”争取列入省里相关部门的一个文化传播项目,经费支持达700万元。这在胡小罕看来,正是在基于机制、理念的多重创新,为这个年轻的团队探索出更高效融合的运行机制,才会迸发智慧火花,活力四射。

  在这半年的探索中,勇气有了,时尚度有了,品位气质有了,业态、机制、理念的创新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资源的深度开发,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屈笃仕坦言,在这半年做的精品书中,并没有较好地实现具体化的衍生开发,如《时代漫画》的底本精准度不够,不太适合开发如明信片、笔记本等快速文创品;《神州国光集》的大众认知率偏低,市场空间偏小……

  而从渠道来看,“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并非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传统出版业的市场渠道多依附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但在这些市场终端,文创企业的产品日趋成熟,新的文创产品进入并非易事。在一家民营书店内,笔者看到,“艺文类聚”的产品并无突出标示,与众多产品混杂售卖。

  更大的困难,或许来自机制层面。长久以来,传统出版业采取相对较为保守的项目结算制,也就是说先收到订书款再进行图书编辑修订;而在文创产业领域,则是采取市场化的操作方式,这需要出版社营造一个试错的宽容空间。此外,对出版社文创研发的门槛准入及其他困难,均需要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

  在现有空间下,更自由开放的创新也在进行中。今年,“艺文类聚”将在杭州开出品牌体验店,更多的图书产品发布,艺术品鉴赏交易,阅读互动都会在这个空间进行;这个文化品牌将会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品牌建构;此外,“艺文类聚”也将会探索更多艺术定制服务;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将向这个平台倾斜。

  “小众的就是大众的”,胡小罕坚信,朝着这个方向,就可以将“艺文类聚”做到艺术生活事务所的份上。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理想:书,不仅仅可以卖阅读;以书聚人,就是以书的品位渗入大众的生活品味,那么,或许有一天,你确实有兴趣向一家出版社下设的艺术事务所咨询:“我家的书房应该如何陈设布置,花瓶镜框应该如何摆放,才能显得那么有品位格调,而不是那么‘土豪’?”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艺文类聚:悦读新体验 2015-02-06 3783139 2 2015年0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