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带着精彩节目来吆喝

丽水百村“斗村晚”

  本报丽水2月2日电

  记者 聂伟霞

  通讯员 郑琳健 林岳豹

  “咱家的‘村晚’最好看。‘村晚’年年变花样,小品婺剧年年上……”、“咱家的‘村晚’最好看,农耕秀一秀,彩带织起来……”今天上午,丽水市百位村主任齐聚云和县崇头镇崇头村广场“斗村晚”,各村带着最精彩的节目前来吆喝。

  清晨,美丽的梯田之村——崇头村山风凛冽,但前来观看演出的群众却热情似火。擂台还没擂起,他们已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早早在广场上守候。百村“斗宝”的盛况,把浙江日报社与丽水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快乐村晚”活动推向高潮。在一曲欢快的《乡村春晚》中,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弄村村主任蓝建平第一个跑上台来,拉开喉咙喊道:“想尝一尝畲家香醇的美酒吗?想亲身体验浓郁的畲族风情吗?欢迎来东弄看乡村春晚!”

  身着蓝衣花裙,头戴银饰,手持簸箕,扛着锄头,7位东弄村的畲民在耕田、插秧、割稻谷……一幅生动的“耕作”图展现在观众眼前。“看,演员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标准的耕作姿势,一看就是下地的农民,演得太真实了。”站在前排的崇头村村民们眼尖,看出了许多端倪。台上还没表演完,大家就为演员们鼓起掌来。

  “咚咚咚……”随着清脆的竹鼓声,村姑们穿着鲜艳的服装,敲着竹鼓跳起舞来,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是来自大港头镇河边村的村民。刚刚表演的《画乡竹鼓情》是将浙江最美乡镇古堰画乡的风情展示给各位,表达我们一种真诚的乡情、乡恋,用我们的热情,欢迎你们来大港头过新年,看春晚。”河边村“村晚”总导演叶波红大声吆喝着。

  “这个节目令人难忘,第一次看到竹鼓舞,竹鼓也能敲出这么好听的声音。”崇头村村民蓝红敏竖起了大拇指夸赞。

  “我来自龙泉安仁镇,今天这个小舞台容不下安仁大板龙,请看我为大家带来的DVD。”安仁镇“村晚”负责人练菊华播出视频:只见一条长龙盘旋成各式各样的套路花式,远看十分壮观,俨然蛟龙出海,大龙抬头,一会儿向东游,一会儿向西蹿,动作敏捷,活灵活现;又如长龙似的蜈蚣游动,煞是好看。花灯里的烛光犹如满天星星在闪烁,美不胜收。

  安仁一直有正月舞龙灯的传统习俗,安仁板龙有千年历史。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节,一节接一节,串成一条长达3公里的龙。龙头大而重,由八九个强壮青年扛着走,锣鼓伴奏。每节由一人扛着走,步伐整齐,绕街游行。今年,大板龙成了安仁“村晚”的重头戏。

  此外,还有青田小舟山乡小舟山村的歌伴舞、庆元月山村的百果园等,“村晚”节目个个抓人眼球。台上演员演得投入,台下观众看得认真。

  “看了大家的节目,我觉得《画乡竹鼓情》还有许多不足,首先表演的人太少,不够有气势。大家的节奏也不统一,离‘村晚’还有几天时间,我们再好好琢磨改进。” 叶波红说。

  “今天的‘斗宝’活动让我们开了眼界,激发了办‘村晚’的积极性;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以后彼此间要增加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把‘村晚’办得更精彩。”蓝建平说。

  “央视一台戏,丽水‘村晚’五百多台戏。丽水乡村春晚从最初简单的自演自唱、自娱自乐到如今汇集歌舞、乐器、小品、舞台剧、民俗等文艺节目,成为门类齐全的大晚会。”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周一红说,村主任吆喝“村晚”,为打响“村晚”的品牌搭建了一个新平台。百名村主任“斗宝”活动中,丽水全市百名文化骨干与百村结对,培育百村特色“村晚”,传承传统年味,通过“村晚”这台文化戏推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关报道详见本报今日美丽乡村周刊17版)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丽水百村“斗村晚” 2015-02-03 3780124 2 2015年0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