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走读

农家女邱斯慧为父母算年账

田野有梦
我愿归来

  通讯员 包晓丹

  不久前,看到“美丽乡村”周刊推出一期“年账”报道,这让我想起大学同寝室的“村妞”慧慧。因为每年都能吃到她父母种的葡萄,又时常听她说起老家的春种秋收,渐渐地,竟对农民这个群体生出一种敬意。学期结束前,我抓住机会,与她好好聊了一晚。从她的叙述里,我深深感到,当农民不易。更让我震撼的是,我的室友决定以后回乡搞农业:

  我叫邱斯慧,出生于金华婺城区的小农村。或许是农民的孩子早当家吧,每天天未亮,爸爸妈妈就外出农作,当我的个头高过灶台时,每日上学前的早饭就由我承包了。

  每天吃过早饭,我就会和妹妹一起走过3公里的石头路去上学。上学路上,两侧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清脆的鸟叫声,还有一望无际的田野。那时还没蔬菜大棚和割稻机,勤劳的村民早早地在地里修枝、松土、分割、种苗、涂药、施肥,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我和妹妹都知道,父母也在这片广袤的农田里,为家里的生计繁忙劳作着。

  那时,我们家的十几亩地里种的都是巨峰葡萄。听爸爸说,种葡萄成本低,卖价高,销路好。每每夏季,是我们姐妹最开心的时候。葡萄成熟了,爸爸会领着全家人一起去田里采摘,几天几夜都摘不完。

  清早,母亲和外婆把一筐筐的葡萄运进城镇,不到半天就卖空了。下午,父亲又会送来好几篮子的葡萄,回头客络绎不绝,时常忙得连早午饭都顾不上吃。当然,只靠自家卖是卖不完的,父亲还会把葡萄销给邻村的水果批发商,价格虽然比自家卖得低些,但总收入还是十分可观。妈妈总是说,等卖了葡萄,就有你们的学费啦,家里又能添几样家具和电器,你们姐妹的房间也好粉刷装修了……

  一年又一年,白驹过隙,田还是那片田,爸妈却两鬓渐生白发。2014年,为适应市场需求,原本的葡萄田重新种上15亩水稻,留下葡萄田1.5亩。我和妹妹都在外地求学,只有节假日可回家。暑假的8月份,葡萄正值旺季,我每天4时30分就起床,摘六七十斤葡萄,然后用板车拉到集市上去卖。

  我家种的葡萄,由于品种纯正,用的是有机肥料和水库水,产出的葡萄个大味甜,口碑特别好。一直到上午9时母亲来了后,我才有机会去买早饭吃。4.5元/斤的巨峰葡萄,一般都能在中午12时左右卖完。坚持一个月,我挣到6000元钱,刚好凑足了学费。

  水稻周期是150天,主要由父亲在打理。杂交稻的种子是40多元/斤,购入200多斤,花去1000多元。等收割时,父亲租来割稻机(租金120元/亩)。刚割下的稻子湿漉漉的,还得铺在操场上晾晒。那些天,爸妈常常忙得焦头烂额。2014年,父亲卖掉稻米,赚了14000元。

  说实话,我的爸妈,都是传统的农民,销售方式很古老。加上田地面积萎缩,体力下降,靠田地增收自然是有限的。而我即将大学毕业,目标就是考上村官,这样便可以为村庄和父老乡亲做些事。我学的是计算机,可以利用网络来开拓销售渠道。比如走绿色生态种植路线,为村民统一设计包装农产品,建立土特产淘宝店……

  许多地方有农民培训班,我也想让爸爸去学学。我现在在家里,有机会就教我爸爸学习电脑和手机,告诉他什么是支付宝,什么是微信。虽然对他来说,接受这些新奇玩意儿有些困难,不过,他也会若有所思地对我说:“你们这个时代好啊,什么事情网上手指点一点就好了。”我想,我是农家的女儿,那一片绿色的田地,会是我人生中挥之不去的羁绊。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9 田野有梦
我愿归来
2015-02-03 3753716 2 2015年0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