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要闻

本报和丽水市联合举办“快乐村晚”

587台“村晚”开演了

  本报丽水2月1日电

  记者 聂伟霞 施晓义 许雅文

  县委报道组 肖靓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却有村民最真实的放声高歌、尽情的快乐跳舞。今晚,丽水市莲都区青林村“村晚”热闹上演,上千村民将村文化礼堂挤得满满当当,掌声、欢笑声不断。

  乡村春节联欢晚会一直是丽水农民迎新春、闹新春的文化大戏。每逢新春佳节,丽水乡野总会掀起一拨拨的“村晚”热潮。今年,浙江日报社联合丽水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快乐村晚”活动。从今天开始,丽水全市587台“村晚”将在各地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陆续开演,百万群众欢度“快乐村晚”。

  小品、鼓词、花灯、农活秀……一台台的文化盛宴正开启。

  “‘村晚’节目土色土香,题材取自田间地头,家长里短;道具就是茄子、南瓜等蔬菜瓜果或是农具。”丽水市文新广电局社会文化处处长林岳豹介绍,丽水乡村春晚由村民自筹、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它坚守年味,收获快乐,又留住了乡愁。虽然草根,却争奇斗艳。

  “天地搭舞台,张灯又结彩,天色还没暗,村民就迫不及待,人山人海,翘首期盼,锣鼓一响,好戏就上演……”走进丽水“村晚”的发源地——庆元县月山村,远远地,山谷里回荡着丽水专门为乡村春晚制作的欢快喜庆的歌曲《乡村春晚》。在村文化礼堂,正在排演“村晚”节目之一——十二乐坊,由12位男女村民手持锅碗瓢盆,“叮叮咚咚”地敲出动听的乐曲。

  “今年是月山‘村晚’第35个年头。我们保持晚会的原生态,节目依旧是土色土香。”晚会总导演叶松芬说。

  与月山“村晚”一样,丽水“村晚”充分利用村文化礼堂,始终坚持节目自编、自导、自演。服装则利用旧衣服、床单、被罩等物品缝制,道具是丰收的庄稼、院里的农具、厨房的炊具;导演、编剧、演员、道具、灯光都由村民担任,全村总动员,家家户户参与其中。整台晚会基本是零费用。

  “村里每家都有人参加演出,上至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下至还不懂事的儿童,都抢着上‘村晚’。”遂昌柘岱口乡际下村“村晚”总导演周世标拿着今年“村晚”的节目单说。际下村举办“村晚”已有17年的历史,以前参加演出的只有20多人,现在有三百多人。“村晚”的节目一般在20个左右,演出时间约3小时,每年报上来的节目都在40个以上,落选的难免不高兴,组委会想了个办法: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先演一场,正月初一再演一场。

  “际下村的舞台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每到农历十二月,就会招唤远在各地的游子归来。他们回家看爹妈、看‘村晚’,有的还带来节目秀一秀。”周世标说,因此,今年“村晚”的主题背景定为“快乐回家come”。

  “以前春节回家都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喝酒、吃饭、打麻将,现在大伙回家都共同为‘村晚’忙碌着,处处透着和谐的氛围。”青田县小舟山乡小舟山村在广州经商的杜加元早早地回到村里,感受到“村晚”前的热闹喜庆,大伙连相互打招呼都不一样了。“‘村晚’节目准备得怎么样了?”“你上‘村晚’吗?准备表演什么?”彼此问候也充满正能量。

  小舟山村今年第一次办“村晚”,大伙准备了丰富的节目和年俗活动。“村晚”定在2月7日,年俗活动将闹腾一天一夜,看鱼灯、磨豆腐、爆米花、做米国、蒸糖糕……听说办“村晚”,十多个定居国外的侨民从国外赶回村里,省内外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仅3天时间,村里就接到300多个游客电话,要到小舟山村看“村晚”,村里的农家乐也忙碌起来,收拾房间、做土特产等。具有传统年味的“村晚”激活了小山村的经济。

  “是乡音把我们这些游子又拉了回来。”60多岁的邹毓崇辞掉了生意赶回村里,今年是村里第一次办“村晚”,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温州鼓词是我家的传统手艺,但是有十多年没再唱了,‘村晚’让传统文化再现光芒。”只见邹毓崇把鼓架一放,敲棒一提,快板敲响,开口便唱,抑扬顿挫,《婆婆同媳妇》的故事用青田方言娓娓唱来。

  据了解,面对“村晚”热潮,丽水各县(市、区)文化职能部门因势利导,着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乡村“村晚”作为文化示范项目予以推动扶持,并组成市、县、乡镇三级文化专干联合指导组,上门开展指导,对各村的文艺骨干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今天起,“快乐村晚”系列报道将陆续在本报“佳友民情快车”栏目、美丽乡村周刊、浙江新闻客户端和“老家”微信号、佳友民情快车微信平台重点推出,和你一起追寻浓浓的年味,找回逐渐消失的乡愁,敬请关注。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7 587台“村晚”开演了 2015-02-02 3778755 2 2015年02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