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新闻时评

奶业涅槃须由市场发力

  部分养殖户的“倒奶”现象,是奶业竞争的“市场之殇”。只有产业本身认识到市场发出的警讯,作出调整,产业才能走向健康。而这一“涅槃”过程,政府固然可以引导,但最终只能由从业者自己走完这条路。

奶业涅槃须由市场发力

  那句广告词怎么说来着?“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可这响亮的口号,还远未实现,中国的人均每天饮奶量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准时,一些地方却因牛奶卖不出去,而上演“牛奶浇地”、“杀牛卖牛”的怪事。

  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多地奶牛养殖合作社和养殖户,元旦之后陆续遭遇奶企不再收购其鲜奶的情形。一些养殖户无奈之下将所剩牛奶喂猪、浇地,甚至直接倒掉。而“倒奶”的不只有奶农,一些奶企迫于压力,不得不收购奶农送来的鲜奶,但还没进厂就直接倒入下水道。人们对这种现象感到惋惜和不解。

  有一种论调,借此现象重弹“唱衰中国经济”的“老调”,认为它折射了我国经济中的一些产能过剩,显示出一种危机的征兆。坦白说,“倒奶”的现象涉及的范围不小,这不是个小事。不过,它毕竟发生在牛奶生产这一个行业,而且是在奶业众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奶品原料从养殖户向生产企业流转的环节。这样的讯号,值得警惕。但要将这种极其局部的现象,放大为“唱衰中国经济”的基础,显然太不着调、夸大其词了。

  当然,另一个方面,对此现象的危害,及其背后所折射的行业发展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就如今中国的奶业而言,无论是养殖环节还是生产、流通环节,几乎是完全竞争性的领域。完全的市场化,个体资本和养殖主体,难免会有分散、盲目的特征。供求在价格带动下的波动,也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本不必大惊小怪。但此次的“倒奶”,显然不同于简单的产能过剩,背后有着更值得警示的原因。

  数据显示,在奶企拒收本土养殖户牛奶的同时,其进口的奶粉以及液态奶却在大幅攀升。2014年1-10月份,我国液态奶进口量已达20万吨,最近4年进口量增长了十多倍。奶粉的进口量更是从2008年的10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接近100万吨。可见,企业不是不需要奶源,而是以进口替代了本土。而选择进口,无非是价格便宜。进口奶粉制成复原乳后每吨成本仅2700元,而本土养殖户的鲜奶约4500元左右。那么,为什么进口奶粉这么便宜?这又涉及到养殖成本,而养殖成本又与养殖规模、技术、管理以及饲料价格、人工环节等相关。而中国的分散的、个体性的养殖户,显然在这些方面无法与进口奶粉抗衡。

  说到底,这还是个产业的规模化水平、现代化水平不够的问题。我们发展市场经济,让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必然会导致市场主体的不同发育程度和竞争优势,也必然会有优胜劣汰。中国部分养殖户的“倒奶”行为,正是奶业竞争的“市场之殇”。它折射出本土奶业养殖环节的滞后问题。因此,“倒奶”无关产能过剩,却实实在在关乎产业的健康发展、奶业的转型升级乃至中国养殖户的生计问题。切莫让其他的口水,淹没了对这个真实问题的求解。

  养殖业属于经济的微观层面。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得靠市场加以调节。这是发展市场经济不能不承受的痛,也是必经的历练。当下,面对“倒奶”现象,一些地方政府积极作为,沟通买卖双方,积极开拓市场,敦促奶企履行合同,维护奶农合法利益,这些都是应当且有效的。但根本上,只有产业本身认识到市场发出的警讯,作出调整以适应竞争,产业才能真正走向健康。而这一“涅槃”过程,政府固然可以而且应当引导、推动,但最终只能由从业者自己走完这条路。


浙江日报 人文·新闻时评 00015 奶业涅槃须由市场发力 2015-01-21 浙江日报2015-01-2100019;3765930 2 2015年01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