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江南录

弘扬民族文化
寻觅精神家园

  王水鑫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之乐于收藏,缘于对建筑艺术的酷爱。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建筑业以来,通过摸爬滚打、不懈奋斗,使我由一个普通的农民儿子成长为一个高级建筑工程师。40余年来,伴随着无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风格独具的建筑精品从自己手中完成,我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内涵和精髓也逐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作为一种物化的语言,建筑艺术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国家、民族、时代甚至地域、个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样的述说已越来越变得依稀和遥远,特别是古老的“砖木结构”建筑更是如此。唯一能够追寻的,便是那些散落在乡村里巷、民宅旧居中的建筑构件,包括古旧家具、门、窗、梁、枋、雀替、牛腿、门拱等等。

  2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当我在乡村的小道上信然漫步时,蓦然发觉小时候十分熟稔的那些木结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钢筋水泥的小洋房、新楼屋,而路旁随意堆放着的一些旧家具、旧门窗,则让我顿生惋惜之情。多年的建筑生涯告诉我,这种做工精致的旧家具、旧门窗,只有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才能制作。虽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让它们在主人的眼里已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但无论做工和材质,还是沉淀于它们身上的艺术、人文元素,对于认知中国的建筑艺术,甚至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建筑文化而言,或许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宝。于是收藏古旧家具、古建筑构件的念头油然而生。

  如果说最初的收藏之缘,看似偶然的话,那么随着收藏的展开和深入,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多,我愈来愈清晰地意识到,收藏古旧家具、古建筑构件等,对于我来说或许更是一种必然的宿命。这一方面是我所收藏的紫檀木、黄花梨、红木、鸡翅木、铁力木、榉木、柞榛木等藏品,材质珍稀、做工精湛、工艺独特、形态绝伦,给我带来无与伦比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灵魂感染;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收藏过程中,我对于收藏的意义和价值、收藏的艰辛和甘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至物我两忘的认知和体验。工作之余,我最喜好的是在那些古朴精致、美轮美奂的藏品前流连忘返、痴迷沉醉;出差之际,我最留意的是藏品的市场和信息,藏品的报刊和书籍;朋友相聚,我最津津乐道的是谈论藏品的品相和优劣,辨伪识真的方法和知识。而当历尽波折,终于又收藏了一件新的藏品,或尽最大的努力修复了藏品的破损,使其恢复原貌时,那份满足与快乐,真是任何言语所难以形容。因为收藏,我在繁忙的操劳之余,找到了一方精神憩息的家园,心灵因此而宁静、充实;因为收藏,我在喧嚣的尘世之中,寻觅了一块陶冶情操的净土,人生因此而美妙、豁达;也因为收藏,我结识了众多的知己、同好,生活因此而快乐、鲜活。

  收藏是一种积累,滴水成河,缕缕甘苦寸心方晓。收藏是一门学问,学无止境,知之越多越知不足。收藏是一份责任,不求回报,以求对历史和社会有所裨益。收藏更是一项开放性的审美活动。孤芳自赏,不仅有悖于收藏的意义和初衷,也会使自己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也有鉴于此,我已筹资在上虞建成了“浙江中鑫建筑艺术博物馆”,将自已的藏品作为博物馆的展品,供社会各界欣赏。同时,在行家和学者的指导下,我打算将近年来自己收藏的明清家具、古建筑构件、门窗、雕刻、文房四宝、玉器、瓷器等藏品中的精品整理出来,拍成照片,编印成书,以便能与国内外更多的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共享。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江南录 00018 弘扬民族文化
寻觅精神家园
2015-01-16 3759443 2 2015年01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