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永康一外来工10年培训万余农家厨师

免费授技,我骄傲

  记者 黄宏

  市委报道组 叶宁 谭孝军

  清晨,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厨师朱宣建走进位于市区华丰路的菜市场,就不断有人向他打招呼。

  “名字叫不出,我知道他们是我‘徒弟’。”朱宣建的“徒弟”实在太多了:从2005年起,近10年时间,他已经累计为1万余名农民免费培训,其中有5000余人拿到了初级烹调师资格证书。经过他的培训,很多当地农民转行做餐饮,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小饭馆,成了朱宣建的“同行”。别的不说,永康方岩附近的农家乐店主,几乎全是他的“徒弟”。

  多方辗转到永康

  其实,朱宣建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

  技校毕业后,武义人朱宣建一开始在酒店做厨师。2004年,朱宣建接到电话,有人问他愿不愿意到永康职业技术学校当厨师。“我当时想去看看,去了之后就签合同了。”朱宣建说。于是,朱宣建成了“新永康人”。

  到永康后,朱宣建发现,一般而言,烧荤菜有“鱼咸肉淡”的原则,可有些人家不懂怎么放盐,烧的肉很咸,而鱼却很淡,其他方面,像食材的搭配、火候、刀工这些,从专业角度看还有待提高。

  因为在饭店工作多年,朱宣建对怎么做菜有自己的体会,他觉得金华一带的菜系,选料严谨,讲究鲜活,刀工精细,在炖、焖、烧等方面很有特色,另外特别重视调汤。

  “当时我想,如果有机会,要好好传播一下这种烹饪的理念。”他说,看着锅里的菜色彩丰富,看着吃菜人满意的表情,一种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他希望更多的人能享受到这种快乐。

  用心学习地方话

  2005年,学校里问他,能否在完成工作后,到农村去给农民上烹饪课,教他们做菜。“我想也没想,就同意了。”他笑着说。

  第一次上课就遇到了难题:培训地点是当地的村老年协会,80多名村民报名参加。他拿着准备好的菜,挥刀如飞,一张口就发现不对:他不会讲永康话,人家听不懂他的讲解。幸亏同行的一位永康同事挺身而出,现场给他当起了“翻译”,培训才得以继续。

  从此,他现场“哑操作”,同事给他当“翻译”兼现场讲解。培训可以继续,但朱宣建心里总觉得怪怪的。他暗暗下了决心:要认真学好永康话。

  没有现成的教材,朱宣建只好白天“盯”着本地同事,用心听他们说的每一句话。“说实话,永康话不好学。”朱宣建说,为了学好永康话,他抓住一切机会和本地人交流,终于学会了当地方言。

  目前,听过朱宣建课的永康农民已经超过1万人。“我去过永康三分之一的村庄了。”朱宣建说。

  改变舌尖最开心

  朱宣建说,有时回到这些村里,只要看到村民的灶台,就会感到培训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刚开始培训的时候,有些老年人表示不能接受,因为他们吃惯了重油重盐的味道。如今,不少老年人也已经接受了清淡点的口味。

  象珠镇岩前村妇女卢巧华是朱宣建的学生之一,她说:“过去在家里烧菜都是凭经验,不知道怎么搭配,怎么烧更有营养。”现在要求不同了,她炒菜也能色香味俱全,亲戚朋友都说她烧得好。

  通过培训,这些农民至少可以学会20道菜的烹饪方法。“很多原来在家里的农村妇女,通过考试拿到证书,可以到企业食堂应聘。”

  现在,朱宣建已经是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的厨师长。他说,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能让他有机会传播自己对烹饪的理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永康人的饮食,他很开心。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免费授技,我骄傲 2015-01-15 3758471 2 2015年01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