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缙云治水不走寻常路——

布局先手棋 “中西医”结合

  缙云治水不走寻常路——

  布局先手棋 “中西医”结合

  在浙西南山区腹地,有一块以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号名而命名的土地——缙云。这片15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一条因水患而得名的河流,名曰“恶溪”。唐代处州府刺史带领民众整治水患,兴建好溪堰水利工程,变恶溪为好溪,这条缙云的母亲河因此得名“好溪”。

  岁月轮回,时光荏苒。工业化时期带来的污染与日俱增,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踩着先辈们的治水足迹,1100多年后的今天,一场新时代的治水,在好溪畔轰轰烈烈地展开。

  缙云治水,突出一个“早”字,早在2013年7月就在全省率先打响治水攻坚战;

  缙云治水,探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疗法,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治水新局面;

  缙云治水,注重标本兼治,不仅要生态环境的改善,更要推动山区经济科学发展,推动农民致富增收,全民共享生态红利。

早字当头 奋勇争先

  地处瓯江、钱塘江和灵江源头的缙云,境内好溪、新建溪和永安溪三大河流干流长166公里,流域面积1466平方公里。

  扫视这片“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人们发现灾害主要来自于水,如台风、洪涝、干旱;污染主要在于水,如好溪流域和新建溪流域的地表水系;资源短缺问题也体现于水,农村城镇、农业工业服务业用水普遍紧缺,县城居民“饮水难”问题尤为突出。

  缙云人认识到,水环境是一个地方生态环境的“缩影”,也是一个地方产业的“透视镜”。“臭水沟”的背后不可能有好的生态、好的产业,更不可能有好的投资环境。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重大战略,让缙云备受鼓舞、信心百倍。一年多来,全县上下毫不动摇、毫不含糊,坚决贯彻这一战略部署,坚定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战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敢于担当的作风,以“看不下去的想法、干得上去的信心”,全力打好这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并以治促转,治转同步,加快打造缙云经济转型升级版。

  回望历史、凝眸现实,缙云治水只争朝夕。2013年7月开始,缙云率先启动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治水路线图与时间表;率先推行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评价、乡镇生态补偿、乡镇分类考核等长效保障机制,不考工业规模“考空气”,不考工业税收“考水质”;率先探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保信用、社会责任与资源配置、政策享受等相挂钩;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五水共治”进一步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开展“五清联创”,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全域保洁。

  举全县之力治水,缙云开展了百人谈治水、百村竞治水、百策献治水、千名指导员下基层、新闻记者千里行等活动,设立“网民热线”、“曝光台”和微信平台,组织治水晚会演出百余场,形成了“水环境治理人人有责、水环境改善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为势如破竹的治水攻坚奠定了基础。

西医手术 中医调理

  水患如病患,治水如治病,缙云县在治水过程中大胆探索出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疗法。

  一是“外科手术”,重拳整治污染源。以治污水为着力点,全力推进“清三河”、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道综合治理等行动,创新开展清洁家庭、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公路和清洁田园的“五清”行动。

  对全县957条计1873公里的河道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整治黑臭河13条计51.6公里,提前完成省定目标。全年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企业150家,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5家,关停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423户。

  二是“中药调理”,修复水生态系统。以生态修复为源头,把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作为治污治水的“复方剂”,积极推进林相改造、三沿景观林、生态公益林等建设,推动生态治水。全县森林覆盖率75%,建设流域沿岸防护林修复项目11个,建成绿化示范河段19个,流域沿线植树34万株,种出了一个个“绿色银行”、一道道“美丽风景”。

  推进五大县级河道示范性河道创建,投资近1.2亿元,采用“原生态”治理模式,建设五大生态防洪堤。完成活水进村项目10个,放养花白鲢等鱼苗540万余尾,增强河道自我净化、自我调节能力。

  三是“移植手术”,上马一批水项目。制定三年“五水共治”项目投资计划,其中,2014年度的29个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总投资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15%。加快上马建设潜明水库一期和棠溪水库工程,构建双水源体系,两个水库建成后,联合供水6300万立方米,可系统解决保供水、强蓄水、防洪水等问题。

  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4年11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部开工。加快城镇截污纳管,逐步实现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探索“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治水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农村治水募捐基金平台。

  四是“强身健体”,打造经济升级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出台系列“绿色新政”,推行“亩均税收”竞标制度,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企业认证和评定,积极推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制度,倒逼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

  2014年度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比上年同期下降6%,年度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9%,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居全市首位。深入实施产业提升工程,重点针对造纸、化工、热处理、竹制品4个行业121家企业进行改造提升,新建石艺文化产业园,全力推进石材加工行业搬迁,通过关停一批、整治一批、搬迁一批,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改了观念 换了天地

  通过一年多的猛药去疴、综合施策,缙云各大流域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标准,Ⅰ类和Ⅱ类水质水体明显增多,永安溪等河段水质达到Ⅰ类水标准,瓯江源头——好溪流域饮用水源水质连续14个月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2014年在全省出境断面水质考核中首次为优秀。

  2014年10月,缙云顺利通过环保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技术核查,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分别为15个、17个;12月,通过省级森林城市创建预验收,成功入选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榜100佳。

  轰轰烈烈的治水,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提高了群众环境共建共享的意识。缙云县壶镇镇陇东村,以往村里出钱请人保洁,大家都觉得打扫卫生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我是监督员,门前屋后的卫生就是我的责任”,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主也有了更强烈的环保意识,自觉在报纸上承诺“零排放”,50多家企业自觉签订环保承诺书,自觉捐款建立治水基金。天喜集团公开向社会承诺治污,通过引进进口材料、提高生产工艺、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做到“增产不增污”。

  轰轰烈烈的治水,理顺了村民的“心情”,激发了村民干事的“热情”,最终使党委、政府赢得了村民的“感情”,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融合发展,5个重点上访村在治水中变身为先进村。

  治水,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农民致富增收。缙云在治水中大力发展家家乐(农家乐)、家家店(电子商务)、家家做(来料加工)及缙云烧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训缙云烧饼师傅2700多人,在全国各地开出缙云烧饼授权门店120多家,其中有60名畜禽养殖户转型学起了烧饼制作;实现农家乐营业收入1.7亿元,增长33.5%;发放来料加工费2.5亿元;培育网店2200余家,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7.1亿元。环境好了、腰包鼓了,群众对五水共治竖起了大拇指。

  环境污染,表象在水中,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今年,缙云将以治水为突破口,追溯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三产服务业污染等源头,倒逼推进创新驱动、“四换三名”、淘汰落后产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优化、生活品质提升、生产方式转型”。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布局先手棋 “中西医”结合 2015-01-15 浙江日报2015-01-1500006;浙江日报2015-01-1500016;浙江日报2015-01-1500017;浙江日报2015-01-1500018;浙江日报2015-01-1500021 2 2015年01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