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智搜

这里,是全国三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之一;这里,为爱而生,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爱;这里,一个个残障者被锻造成各类人才走向社会——

杭州向西,
有一座校园叫“特教”

  这是让人动容的一幕。1月9日,在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里,一场特殊人才的特殊招聘会正在举行。闻讯从各地赶来的企事业单位、厂商摆放的洽谈桌,延伸了几十米。桌前,则是这个学院众多的“特殊”毕业生。比普通高校更为热烈的场面,求才若渴的招聘人员,踌躇满志的学生……让人在感叹不已的同时,更想问的是:我省几时有了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这是怎样的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有何魅力让大家抢着要?

  “作为高职院校,我们是一个新生儿;作为开展特殊教育的学校,我们已经是21年‘高龄’了。我们能降生,能跻身全国三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之一,能让残疾人受到与正常人一样的高等教育,能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都是因为有从省委、省政府到社会各界的全力关爱支持。”该院院长许保生说,“当然,还有全院教职员工的坚守、学生的奋斗”。

这里,是全国三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之一;这里,为爱而生,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爱;这里,一个个残障者被锻造成各类人才走向社会——

杭州向西,

有一座校园叫“特教”

  “特教”的前生今世

  一走进这家地处小和山的特教学院,你可以马上感受到那种“特殊”和不一样。因为“特殊”原因,它不能像普通高校,而只能更像一个硕大而高档的花园洋房楼盘。这里,见不到高楼,一座座坡顶式楼房,黛瓦黄墙,因为残障学生而只有四五层高,规则地排列着,间距不大,像极了高档楼盘的排屋小区。而更让人想不到这是一所高校的,是这里环境的整洁、安静,是小和山独有的清新空气,满眼绿色。尽管不是双休日,除了正在建设中二期工程偶有的声响,这里静悄悄一片,路上也几乎见不到学生……冬日阳光下,感受这一切,你一定会说一声,真是好去处!

  但是,这个好去处的前身,是浙江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再往前追溯,就是创建于1993年的浙江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2001年才更名为“华强”。学校的老师们、残障学生们,都一直蜗居于杭州天城路边的10亩土地上。尽管,华强“填补了我省中等专科特殊教育的空白”,成为了全国残联系统学校实施高等特殊教育的范例,获得了“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但依然脱不了逼仄、陈旧、破败。

  重大转机出现在2002年。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进入全国前列。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受到空前重视。当年,经省政府批准,该校开始选址迁建。6年后的2008年,现在这个小和山校区开工建设,2010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华强”办学主体也从天城路校区搬迁至小和山校区。从天城路走到小和山走了近20年,校区从10亩走到167亩,真有沧海桑田的感觉了。

  机遇再一次在2011年4月降临,省残联提出要创办一家以服务残疾人事业为宗旨的高职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由此浮出水面;省政府则批复同意筹建,同时明确该学院是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500人。

  采访中,许保生和学院党委书记黄树良多次提及“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确实,这个学院能问世,就是那份关爱的最好注脚。为了这所“特殊”学院,数任、多个省领导一次次到学校考察调研,现场解决问题困难;省里还从紧张的财政中,拿出了整整1.8个亿,建设这个学院;学院正在建设中的二期工程,省里又投入近两亿元,推进协调小组组长由省政府领导担任;《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立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被纳入其中。

  不仅如此,省委、省政府更出台了扶持特教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就读学院的残疾学生和接受职业培训的残疾人,一律免收学费、培训费和住宿费,同时享受国家和学院的奖助学金政策。省教育厅给予中专残疾学生1500元、高职残疾学生2500~4000元的生活补助。万向集团等企业在学院设立特教基金,2014年,通过学院直接发放的奖助学金近250万元,1065人次因此受益。

  “学院筹建,意味着独立的特殊高等教育机构将在我省实现零的突破,它揭开了我省特殊教育发展的新篇章。”许保生说。这个“零的突破”时点在2014年4月。这个月,教育部批准去“筹”,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成为全国仅有的3所独立建制的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之一。

  “特教”的坚持守望

  “建造校园,挂上牌子,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对得起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就要办好这所学院,回馈社会。”据许保生介绍,在过去的一两年,如何根据“特殊”学校实情,改进、确立全新办学理念、宗旨、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如何制定2014-2018年发展规划,如何重构学院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甚至实验实训建设、图书馆建设……成了全院上下全力演奏的交响曲。而这首交响曲的难点,就在于这是所特殊的学校。

  几个片段,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看到特教学院的努力拼搏,看到教职员工的坚持守望。

  从人事角度看,因为“特殊”,特教学院的人才建设,几乎是所有高校中最为艰难的。但是,学院与在学院里求学的残疾学生一样自强,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两年下来,师资队伍总量、结构显著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引进和互聘增加专任教师38名,其中正高4名,副高4名,博士3名,硕士10名。专任教师数也增至88名,其中40人通过培养、提升等形式,已完成或正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转评和晋升副教授15人。别小看这个在其他高校几乎可以忽略的数字,对于特教学院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

  建设一个千余人的图书馆,很简单吧?可在这里就显得特别难,因为我国的特殊教育比较落后,特教类书籍相对较少。比如,盲文版的,又有几本?就为了残疾学生的需要,学院反复考虑,既要顾及办学规模和场地因素,又要本着高效、节俭的原则,最终,掏出120多万元,四处搜罗来5万册书,终于使得图书馆有了一定的档次、规模,能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

  专业设置也是这样,从一开始,这个学院就确立了一个“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为残疾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宗旨,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平等自立于社会,并有所贡献,培养方向是“以培养残疾人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专业群和以服务残疾人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群”。针对视障学生,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推拿方向)专业;针对听障学生,开设了装饰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针对肢残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学院还开设儿童康复、社区管理与服务等服务残疾人事业的面向普通学生设置的专业。现有的7个专业,正是学院苦心孤诣、殚精竭虑的结果。

  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是,学院注意到听障学生视觉敏锐,想象力丰富,注意力容易集中,非常适合艺术类专业。于是,艺术设计专业成了学院的一个当家角色,拥有陶艺、扎蜡染、釉上彩等7个校内实训室。

  这片苦心,或者说爱心,还体现在更多的细节上。

  在特教学院,你会发现很多这样的细节,比如,路边的盲道特别清晰,进出教学楼的无障碍通道特别舒适,教室的走廊一律装着扶手……许保生说,他刚到学院时,看到学院的门特别容易坏。原来,由于聋生听不见,所以敲门都很使劲。为此,学院专门给每一个教室、寝室都装上了一个特殊门铃,只要一按铃,室内的红灯就会闪烁,同时还有语音提示,显示屏也会有文字显示……

  很多人会说,残疾人事业,是光荣的事业。但很少有人知道,打造这么个特教学院,大到发展方向,小到校园一草一木,需要付出的毅力、坚持。但是,他们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赢得点赞无数。

  “特教”的春华秋实

  “赢得点赞的,应该是我们的那些教职员工。没有他们的春华,哪有今天学生的秋实。”采访中,许保生一再表示,希望能好好赞扬一下那些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当然,他也为一个个做出成就、为残疾人和特教学院增光添彩的学生们自豪。

  由于学校的特殊性,专业设置少而精,但学校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许保生已经在谋划建立一个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资源中心,其功能主要有3个:一是服务社会,为残疾人提供手语、盲文翻译等特殊服务;二是培训师资,解决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短缺且不专的问题;三是设立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发挥学院在全省特殊教育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光阴荏苒,13年的特殊教育教师生涯悄然而过……我热爱聋生教育事业,对聋生关爱尊重,我能尊重聋生的不同个性,根据每一个聋生的情况设计教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注重缺陷补偿,并不断探索,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竞赛法、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法等……”这是讲师傅敏写在浙江省优秀教师推荐表上的一段话,也是特教学院很多教师的工作写照。

  事实上,当特教老师,为残疾学生服务,日子过得挺艰难。待遇差,工作压力大,遭受委屈多,社会地位低。“所以,作为院长,我欠他们太多,我感谢他们。”许保生举了个例子:“杭州一家特教学校,二百多个学生,有近百名教职员工。我们这里呢?近千学生,也就一百多一点教职员工。要知道,残疾学生的教学、生活管理有多难,老师的付出,几乎是普通高校的几倍。”

  有的教师,21年前就在这个学校了,一路从浙江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到华强,到现在的特教学院,从市中心的天城路到几十里路外的郊区小和山,不求索取,没有怨言,只有爱心,默默向残疾学生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

  担任了13年班主任的赖立香,是个爱心典型。不说她是学校有名的带班能手,不说她所带班级总会成为全校荣誉最多、表现最突出的优秀班级,就说她为每一届由她带的毕业生寻找工作,足可冠以“大爱无疆”。

  有一年,她带的大专班学生要毕业了,她开始从报纸上和朋友那里收集各类招工信息,中午也不休息,一个一个打电话咨询。无数次被拒绝后,她看到杭州金星铜艺公司的招工信息,无奈撒了个谎,没有告诉对方应聘者是聋哑学生。金星公司看过她带去的学生作品集后,同意让聋哑学生来面试。面试成绩很好,但碍于沟通不方便,聋哑学生没有被录用。

  赖立香急坏了,她直接赶去找金星公司的老总;过了两天,她再带着学生去金星公司。进公司大门时,她发现公司宣传廊黑板是空着的,计上心来,让学生马上回学校拿来了颜料和笔,帮着设计和制作了一期黑板报。看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看着一个女教师的投入和执著,他们被感动了。最后的结果是,应试的3个学生全都被录用。其中的一位学生宋红刚,如今已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她说:“磨多少嘴,跑多少路,碰多少壁,都值呀!”她还说,她一直是“和学生一起哭,一起笑”。看似轻松随意的语言,包含了多少艰辛多少爱。

  与特教学院很多老师一样,赖立香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选择特教,选择这些残疾孩子。

  我们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来作为今天特教学院成功的注脚,这么多教师的大爱,无私奉献,必定是这一千条理由中最重要的几条之一。

  春华秋实。如今,从这个学校走出、走向社会的学生,很多已取得成功。他们有的是美术家协会会员、专职画家、紫砂壶陶艺师,有的成为“杭州市青年英才”,有的获选“最美浙江人——红十字感动人物”,有的则当上了“省技术能手”。

  现任省人大代表、“全国自强模范”、温州金算盘财务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海英,在一次题为《生活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的演讲中回忆说,她双腿残疾,是华强中专给了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机会;在走出校园,寻找工作时,遭受被当叫化子的屈辱,是“我华强的老师鼓励我不要灰心,热心地帮我跟温州市民政局接洽,终于帮我在一家福利企业找到了一份财务工作”。如今的她,功成名就,反哺社会。但她内心深处,永存感激的,依然是曾经的华强,现在的特教学院。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就是这么成功!


浙江日报 智搜 00012 杭州向西,
有一座校园叫“特教”
2015-01-13 浙江日报2015-01-1300010;3756618 2 2015年01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