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飞去又飞来
本报记者 邓国芳
通讯员 武贵英 丁珊 罗英 雷晓云
推荐老家:长兴县林城镇桥南村蝴蝶自然村
推荐人:何福林
老家,存在或消失,都让人魂牵梦萦。
在“最美老家上封面”的活动中,我们收到了长兴拍客何福林的一组老家四季定格影像。这位常年在建筑工地忙碌的农民摄影师,花费一年时间,站在平坦肥沃的土地前,持续定点拍摄老家的变迁,直到村庄被推倒后的今天,依然未完待续。
何福林镜头中的老家,有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叫“蝴蝶”。在杭嘉湖平原的西南之地——长泗平原,因为没有崇山峻岭的装扮,蝴蝶自然村少了明显的地域印记。然而,以田野为前景、以村口树为分割线、以农民房为后景的《四季蝴蝶村》,却因不同历史刻度下,农房和田野的细微变化,折射出城镇化下一个村庄巨大的命运转变。
“这是种很复杂的情感。”何福林说。
在长兴县林城镇,桥南村因为位于林城桥的南面而得名。这个离林城很近的村庄,有包括蝴蝶在内的17个自然村落,共1147户人家。小部分村民种植葡萄、苗木,养殖水产,大部分村民在县城或周边城市的厂里务工。随着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平凡的桥南村,因为近镇、平坦的地理优势,被推到了城镇化的前沿。占地1280亩的省级工业平台落户村庄,蝴蝶等部分其他自然村面临拆迁。
2013年2月19日,位于浙北的长兴迎来又一场瑞雪。路上积雪太重,何福林没法跑远取景,就决定在村中走走。皑皑白雪的覆盖下,青葱的麦苗纷纷探出脑袋,仿佛刻意宣告它们的存在。麦田尽头,是一排谢了树叶的村口树、光秃秃树枝上的喜鹊窝和白墙黛瓦的农居房。白绿分明的世界,让他不由自主按下快门,“这是美丽的蝴蝶”。
彼时,蝴蝶会被整体拆迁的消息,早已传遍桥南。看着镜头里更为清晰的蝴蝶,何福林突然联想到了很多:来年,喜鹊窝不再,喜鹊还会来蝴蝶吗?没有田野,麦苗去何处生长?世代居住于此的蝴蝶人,会舍得离开吗?离开了是否又会想念?那天,他找到了照相机架设处的地理坐标——沟渠边的一块大石头,画上了记号。
清明节,惦记蝴蝶,回来看看,麦苗茁壮;5月9日,麦穗金黄,村庄拆迁通知已发; 6月19日,村民舍不得抛荒,种上不太需要浇灌的黄豆;9月6日,村里房子拆除加速,黄豆叶子长满虫眼;10月10日,菲特台风来袭,河水倒灌入田,幸亏没了庄稼,不然损失不小……2013年的春夏秋冬,何福林十余次从建筑工地赶回,捕捉这些影像。
不久前,何福林的这组照片,曾在长兴会展中心“拍客影展”展出。有位从蝴蝶出来的女士,在展板前站了很久很久。她说,画面远处的房子,正是她的家;前景大面积的稻田,就是她童年记忆最有趣的游乐场。村庄拆迁后,她苦于没有留影,却未曾想到在这里遇见老家记忆。那样的叙述,带着淡淡的忧伤,却也是正式的告别。
时隔一年,再次步入桥南,《四季蝴蝶村》组照中最显眼农居房的主人——丁有琴一家,已搬入整洁美丽的桥南新村。占地125平方米的两层新房,正忙着为木楼梯上漆。用拆迁补偿款,她家购买了两套“小别墅”。门前正对的,是消逝了的蝴蝶和拔地而起的工业园区。
在门前的庭院里,丁有琴开辟了两块小菜地,如今种着些暗绿的青菜。她说,慢慢适应了现在的生活,也曾多次去看过拆迁的老屋。也记得,拆迁时,66岁的母亲张桂珍,流了不少眼泪。可最近家人又充满期待。原来,一期投资3亿元的“帝亚制冷”已在园区正式投产,地点就在她新家的家门口。“我的丈夫现在林城镇打工,骑摩托车回家至少40分钟,冬天多冷啊。要是能在门前厂里上班就好啦。”她说,林城镇有大工厂也是好事。
村支书包爱平,耐心地倾听着丁有琴说的每句话。他知道,被时代裹挟着前行的蝴蝶人,在拥有新的家园后,迫切想要找到未来的路,“放心吧,工业园区的企业,都会优先聘用本地村民的,这是前提条件”。他还告诉我们,除了发展工业,村里还在建设面积达900余亩的葡萄观光采摘园,带动务农村民致富。
何福林说,记忆中的老家已然消逝,未知的老家正在生成,他想一直拍下去,“这块石头标记的位置,若有天变成厂房,我希望这位企业主允许我,让我在此做个标记”。丁有琴也答应何福林,会不时带上家人和其他村民,回到蝴蝶,来张合影。
既是死亡,又是新生。蝴蝶,飞去又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