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本报筹集善款为3000多名孩子送上新棉袄

让特殊儿童温暖过冬

  本报杭州1月8日讯

  记者 包敦远 实习生 雷晓云

  “来!来!来!这里有背包、钱包、钥匙包……”“帮我拿一条皮带;一二三,这3个皮包我全要了”……1月5日上午,本报佳友民情工作站组织的爱心义卖活动,在浙报文化产业大厦一楼大厅开始义卖,好心人踊跃为特殊儿童献爱心。

  “每卖出一只包,就为特殊儿童捐赠一件新棉袄……”4天来,爱心义卖筹集到的善款,可为百名特殊儿童每人购置一套新棉袄、新棉裤。

  义卖爱心皮包

  在爱心义卖现场,周女士一口气购买了3只皮包。她说:“商场里2000多元一只皮包,义卖现场只要200元,以低于一折的价格售卖,货真价实,更重要的是帮助了特殊儿童,很有意义。”

  小伙伴们不仅买包,还拍了照片发到微信、微博上,这么一来不要紧,可忙坏了小记啊!不仅要做“实体”,还得忙活“微商”给“爱心客户”发货。

  这不,江苏常州的“爱心客户”都来了,说想要一只公文包,更想献上一份爱心,希望特殊儿童都能穿上新棉袄。

  到了第3天,小记准备的皮包已经销售掉三分之二,一些热门款式的皮包相继售罄,还有部分爱心人士直接捐出善款,真心为有爱心的朋友们点赞!

  关爱特殊儿童

  2005年,小记在省儿保康复科拍摄双胞胎脑瘫患儿的照片时,开始了解一个不为众人所熟悉的特殊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因病致贫。

  有的特殊儿童本身就是低保户,有的因看病欠下不少债务,还有孩子被查出患有疾病后,被家人遗弃后送往特殊学校。

  因此,小记对这对苦难的双胞胎,以及他们的父母记忆犹新,10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只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这个群体。

  2014年9月,本报以《小田田,想上学》为题,报道了永康特殊学校学前班正式开班,并策划启动“为特殊儿童点亮一盏灯”活动,截至目前,已刊发了10余篇系列报道。

  让爱继续传递

  据省残联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省申领二代残疾证的0到14岁儿童有20903人。除了肢体残疾的孩子可以到普通学校就读外,其他的又分为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三大类。

  目前,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减免了所有孩子的学杂费、康复费以及住宿费用。但不少特殊儿童家庭贫困,他们渴望在寒冬里拥有一套新棉袄、新棉裤……

  原计划义卖5天的“爱心包”,因为浙报大家庭的浓浓爱心,已提前销售一空,并筹齐了为杭州紫荆花学校百名特殊儿童购置新棉衣的爱心款。

  今年1月4日,本报推出的“为特殊儿童点亮一盏灯”项目,被省文明办确定为2015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之一。自2014年9月“为特殊儿童点亮一盏灯”活动开展以来,佳友民情工作站已筹集了价值200余万元、共4000余件新棉衣、新棉裤和新棉鞋,送给全省7市19所特殊学校和康复中心的3000多名特殊儿童。目前,新募集到的千余套新棉袄将在春节前陆续送往各地,让特殊儿童温暖过冬。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让特殊儿童温暖过冬 2015-01-09 3753565 2 2015年01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