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武义下岗女工谢国宏卖小吃递乡愁

老家的馄饨,火了

  本报记者 徐贤飞

  县委报道组 温君凯

  韩寒签名,上海旅游社推荐……武义下岗妇女谢国宏中年创业,依靠家乡的小吃,引爆市场,谢家馄饨成了武义的美食地标。

  熟溪静静流淌着,800多年的熟溪古廊桥静默在暖阳中。下午3时,桥头边的一家馄饨店,人来人往。“到晚上五六点,才是最忙。店里都是黑压压的人头。”女老板谢国宏说。

  韩寒签名的馄饨

  45岁的谢国宏,身材高挑,短发,戴着眼镜,透着知性、干练。她是武义柳城畲族镇人。经历过下岗、离婚、车祸等生活磨难,3年前,她在武义县老电影院旁开了家两张半桌子的馄饨店。

  一年之后,馄饨店搬到了熟溪桥头,面积扩大了好多倍。两年后,这里成了武义小吃的地标:上海旅行社给出的武义旅游指南里,谢家馄饨被写入推荐——吃货必去之地。就连到武义参加赛车比赛的韩寒,也在吃完谢家馄饨后,乐滋滋地在馄饨勺子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那天我是被朋友拉着到赛场找到韩寒的,看他吃得真的很香。刚回到店,邻居就冲到我店里,要找韩寒。人家以为韩寒在我店里呢!”谢国宏说,那套餐具韩寒刚签了字,就被朋友拍了照上传微博,一下子火了。谢国宏也被各路要照片、要签名的亲戚朋友“包围”了。

  我们看到,这个小店铺与普通的小吃店无差别,装修简朴,十几张桌子一溜排着,七八位店员各就各位,包馄饨的、洗碗的、煮馄饨的、收银的,戴着民族花布裙的谢国宏指挥若定,井井有条。

  “刚开始卖馄饨,连我儿子都不理解我。但我心里总有股志气,所以创业初期,即使是卖馄饨我也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听着悦耳的音乐。”谢国宏现在依然是这样,脖子上挂着美玉,穿着黑色高领羊毛衫,手上飞快地“走”着,一个个如花般匀称的馄饨,就在她的手中幻化出。我们看着眼花缭乱。

  家乡的独家记忆

  如今,住在武义县城的人,几乎都吃过谢家的宣平馄饨。皮薄爽滑,肉馅饱满,煮熟后晶莹剔透,吃起来唇齿间有一股清香的风味缭绕。如果再加点从山区来的辣椒酱与醋,那味道就更加勾人食欲了。

  “我想做的就是老家宣平的味道。那味道,便是武义人的集体记忆。”谢国宏说。

  宣平是武义柳城的旧称。1958年,改叫柳城。谢国宏的父亲是建德人,年轻时离家后在武义工作,娶了柳城的姑娘,就安家在柳城。

  父母工作忙碌,谢国宏是在外婆的背囊里长大的,外婆开着家豆腐店,常常背着她到街上卖豆腐。“一斤黄豆多少豆腐,是我小时候听到的最多的吆喝声。”

  童年在笑声中远去,读职校、在柳城的国营犁钯厂就业、结婚、生子、下岗,后来举家搬到县城,买房、开超市。生活按部就班进行着,那时谢国宏与宣平馄饨的联系,只存在于过年时,姨母们点名要她烧来当夜宵。

  然而,生命当中总会有坎儿。在40岁那年,谢国宏离婚了,又遭遇车祸,自己经营的超市也转卖了。看着还未长大成人的儿子,和每个月追着跑的房贷,人生一下子陷入了灰暗。

  “四十来岁的女人,打工没人要;而且几千元钱的工资,对于一个要养儿子、要供房子的我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做生意嘛,无本。怎么办?我消极了整整半年,眼泪流干后,我想到了馄饨。”谢国宏回忆说。

  在武义,宣平馄饨一直是人们的最爱。宣平馄饨制作十分考究,皮完全是手打的。一位优秀的打皮师傅,会把皮打得极薄,能透出报纸上的字来。谢国宏拿了张皮给我们做了示范。

  “我喜欢吃宣平馄饨,而且我也有极好的手艺。就这样,我走上了卖馄饨的路。”谢国宏说。

  坚守传递老味道

  卖老家的小吃,回味着童年。谢国宏说,开店第一天她就告诉自己,不能砸宣平馄饨的牌子,一定要把做给家里人吃的味道,做给客人吃。

  武义也有宣平馄饨的皮卖,但谢国宏自己买回家吃了几次后,舍弃了,“可能是水质的原因,就是柳城师傅做的皮薄、滑,口感好。”现在,她每天所用的六七十斤的馄饨皮,都是搭乘柳城到武义的头一班客车托运过来的。

  肉也是关键。谢国宏是肉铺的第一批客人,质量最好的一批肉被她抢走。“我刚开店的时候,也有内行人点拨我,有的肉里可以掺点差的,这样可以节约成本。”谢国宏说,她嘴巴上应着,但心里却想着内行人不会算账,“掺一斤差肉才多少钱,而我损失了客人、砸了牌子又得多少钱?”

  这位会算大账的女人,现在平均每天要卖出1.2~1.3万只馄饨,国庆期间甚至每天要卖出2.5万只。早晨来吃是上学的学生,中午是上班族,午后是来吃点心的老人,夜宵是约会的情侣。

  吃得久了,食客的嘴也越来越叼。“有些孩子只吃我包的馄饨。因为我的手法跟别人不一样,我包的馄饨更鲜嫩些。”谢国宏说,“那些孩子还过来跟我卖乖,‘阿姨,我是吃着你的馄饨长大的。’我希望创造这样的记忆。”

  为扩大馄饨店的经营种类,谢国宏把家里的老姨、老姨夫都请了出来,教授各种家乡传统点心的做法,她们店的千层糕、卷饼、豆腐圆等,都有自己的“粉丝”。“这些都是我小时候妈妈和外婆做给我吃的,现代人忙碌,不一定有空做,我希望把这些老家的味道传递下去。”谢国宏说。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19 老家的馄饨,火了 2015-01-06 3738580 2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