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前程

小班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工作室建在班级上

  李 封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来说,小班化教学是常态。但传统小班化教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则需要载体。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自2006年成立设计艺术学院后,立足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生源特点,将小班化教学传统和专业工作室结合起来,把工作室建在班级上,把产学研项目带到课堂上,且不断进行系统升级,走出了一条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两强”本科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式。

  模式效应:      学生频获国际大奖

  学生培养质量是一切教学改革的试金石。工业造型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两年里两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和1个德国IF设计大奖、1个德国IF设计入围奖。这两个被设计师视为专业最高认可的国际顶尖奖项,屡屡被科院学子获得,引来媒体的频频点赞。实际上,设计艺术学院的学生从建院之初就开始在设计艺术界,表现出令内行刮目相看的实力。设计艺术学院动画专业初办时,就有学生作品《嵇康传》在央视展播;环艺设计学生,四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内行业领导者的嘉奖。随着师生竞争力的逐步增强,独立学院表现出了试与重点艺术院校相比肩的勇气。日前,该院主持、师生共同创作的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文化墙项目,从中国美院等强大竞争对手中胜出,一举拿下6个站点的文化墙设计,并获得了全国“公共设施艺术化项目”范例奖;学生插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除学子个人能力得到专业认可外,毕业学子整体质量也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在全国被列为“红黄牌”专业的设计艺术专业,该院的毕业生则保持了连年就业率100%,全院整体就业率、签约率均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设计艺术也是高创业比例的专业,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即开始自主创业。目前该院学生创业企业已经达到18家,涌现出了宁波市“创业之星”、全国“创业黑马”等多位创业明星。在宁大科院,这种现象被称为模式效应或“设艺现象”。

  模式背后: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解读

  艺术人才辈出背后,是科技学院的工作室制。根据生源特点和社会需求,工作室制经历了三次“系统升级”,形成了以工作室为内部培养机制、以产业结合为外部条件的基本模式,逐渐步入了产学研融合互动的发展新阶段。

  设计艺术学院从2006年起试水班级工作室制。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组建班级工作室;到2008年开始将同专业模块的班级工作室合并为大工作室,一个大工作室下有若干个专业模块相近或互通的班级工作室,以“项目驱动”进一步激发了师生联动的产能;2010年,宁大科院出资在校区附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E慧谷”, 创建产学研中心和动漫产研基地,为设计艺术专业搭建了一个院园联动机制下的全新人才培养平台,产学研在工作室内实现互动。通过院园联动机制的建立,园区提供了更多企业管理和技术性师资、学生的实践实训与创业资源、高校教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及师生社会对接推介平台,学院的教师也在工作室机制下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有效地弥补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资源短板。院园联动、协同创新的专业工作室平台,充分整合高校、企业、政府的资源要素,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产生“1+1>2”的非线性效用,推动着宁波创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浙江日报 前程 00012 工作室建在班级上 2014-12-29 3736175 2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