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才能经济强
——主动适应新常态系列评论之一
徐 峻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工业化,让中国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面30多年,中国将通过深度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调结构决定着中国工业化后半程的成败,决定着中国能否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构优才能经济强
——主动适应新常态系列评论之一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浙江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最重要遵循。
从高速增长转到深度转型,是新常态最为核心的内容。把转方式和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刚刚结束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这一强调,人们更愿意解读为新常态的关键词。
结构优才能经济强,这是一个历史结论。
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仍是一个经济大国,GDP占全球20%以上。英国只占5%,日本占3%。尽管数字精准度还存有争议,但中国当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的判断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中国那时的经济结构却远远落后。
经历70年之久工业革命的英国,当时GDP构成中,占主体的已经是蒸汽机、轮船、火车、纺织机、枪炮等。中国GDP全是由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构成。交通是帆船和马车,出口是茶叶、丝绸、青瓷。
结果很清楚。结构不优不行,即使是经济大国仍不是强国,仍逃脱不了落后挨打的局面。
现在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又一次站在经济体大国之位。经济结构更不是当初情形,有了突飞猛进的优化。但同一些发达国家比,经济结构还比较落后。最为突出的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出口产品中,仍由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构成。八亿件衬衣换一架飞机的新闻,人们仍记忆犹新。
媒体报道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产品,特别是“一带一路”优化发展空间战略,更是把调结构放到国际大市场来引领。如果至今对结构优才能经济强的极其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位,那就很难做到主动适应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工业化,让中国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面30多年,中国将通过深度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只有那时,我们才能说实现中国梦。从这个意义上说,调结构决定着中国工业化后半程的成败,决定着中国能否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浙江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居于领跑者行列。新常态打开新一轮经济发展新空间,呈现出新一轮经济竞争新格局。浙江只有在调结构这场深度转型中保持领先地位,才能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才能成为类似过去“四小龙”竞争优势的经济强省。
高速增长和结构不优这对矛盾,在浙江同样突出存在。占经济总量主体的庞大传统产业,不仅存在大量“低、小、散”企业,更有相当数量的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产业存在,转型升级路漫漫其修远兮。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还比较低,培育和发展还仅仅走出第一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培育集聚,差距更大。浙江只有跨过这个坎,才能最终奠定经济强省的地位。
浙江已经足够意识到转方式和调结构的极其重要性。浙江已经坚定走在深度转型的路上。浙江已经探索出转型升级的成功路径和丰富经验。浙江有能力在调结构这一新常态中继续走在领跑者行列。
“五水共治”让浙江找到了倒逼转型的创新机制。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带来的推动力量是巨大的。强势的政府将运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标杆尺度,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再说市场激烈竞争留给企业转型升级的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多了。政府和企业共同用力,一个深度转型的新时代已经开启。
深度转型,更加快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猛烈。随着深度转型的展开,深层次的矛盾和难题挨个儿会浮现,深层面的利益博弈齐刷刷会爆发。没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很难接受如此重压和挑战。
深度转型已然成为新常态。大趋势一旦形成,就势不可挡。顺应趋势,适应常态,当然的唯一选择。
深度转型替代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下的基本内容。多年来GDP政绩考核大大推进高速增长。GDP政绩考核可以数据量化,结构转型升级也可以数据量化,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评判标准体系。如果把深度转型列入政绩考核主体内容,势必也会大大加速转型进程。这是很值得期待的。
深度转型,就是深化改革。深化经济改革再出发,就是深度转型开启时。只有向前,没有退路。唯有定力,唯有担当,才能推进深度转型。
深度转型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深度转型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一个优化的经济结构。推进深度转型,就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促改革调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突出创新驱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新常态,见证中国经济新成就、新亮点、新变化;新常态,彰显中国经济新趋势、新高度、新作为。深度转型从容有序、步伐坚定,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