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千年杭罗对接国际时尚——

织一段秀美罗绮

  本报记者 马悦

  这段时间,60岁的邵官兴忙得脚不沾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罗手工织造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他一边要接待大批来访的参观者、顾客,一边要保质保量生产,供给订购量不断增加的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等知名老字号。

  以丝为引,织造千年神韵,“杭罗织造”曾是老杭州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如今,经历了起起落落,由邵官兴创办的福兴丝绸厂延续了杭罗织造的传奇,从传统的手工织造业闯入极具想象力的文创产业,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

  初冬时节,记者驱车来到杭州九堡附近,经过一段城郊接合部的老房子,路的尽头便是邵官兴经营了30年的福兴丝绸厂。

  站在厂房外,满耳尽是“嚓嗒嘭、嚓嗒嘭”富有节奏的机器声。推门而入,邵官兴正拿着土蚕丝打结,动作灵活得如同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

  邵官兴出生在杭罗世家,祖上从光绪年间就开始织造杭罗。说起杭罗的历史,邵官兴掩饰不住自豪,“我们生产的‘杭罗’,用料好、技艺高、手感柔软,夏天穿着特别透气,即使用热水泡洗也不会走样。”为了保证每一匹、每一寸杭罗的高品质,他特地从湖州、桐乡一带收购土蚕丝。经过特有的“水织”技术,蚕丝更加稠密、光滑、均匀,面料细腻粘滑,透气性更好。

  在厂房一角,一台木制老织机传出缓慢机杼声,格外吸引人。只见机器旁,老师傅踩着踏板、左右穿梭,不一会就织好了一小段杭罗。抚摸着细腻的罗布,邵官兴激动地说:“这是清代的机器,现在依旧可以用来织造杭罗!”办厂初期,邵官兴就通过各种方式搜罗了8台木制传统织机,一直沿用至今。

  和许多百年老字号一样,邵官兴也担心过杭罗的传承。但女儿、女婿的加入,为杭罗注入了新活力。

  邵官兴的女婿张春菁,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穿上杭罗的惊喜之情:“如今,做杭罗的就只有我们一家了,不能辜负了祖辈们的技艺。”随后的日子里,这个北方小伙紧握接力棒,每天跟随老邵进出厂房,虚心学习杭罗的各种技艺。

  厂房侧门的仿古装饰木栏旁,斑驳掉漆的织罗机一字排开,玻璃罩内展示着各个朝代的罗布织物,还有各式各样的梭具——这里便是邵官兴一家人精心打造的杭罗博物馆。他们把杭罗视作全家人的珍宝,倾注了全部心血。

  “我们希望每个来参观的人,都有机会亲自动手织造一段美丽的杭罗。”张春菁笑着说。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杭罗的织造文化,小两口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资料,专门建起了杭罗的网页,进一步宣传和发展杭罗。

  今年以来,随着杭罗的名声越来越响,杭罗博物馆每到周末就呈现一片热闹景象。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杭罗博物馆吸引了省内各地的学子前来实践、学习;不少大学生也把暑期社会实践点,放在了满耳尽是织机声的杭罗厂房。

  前几天,一位法国客户在杭罗博物馆里织上了一小段杭罗,流连忘返的他,连着两天来到厂里,买走了邵官兴亲手织出的杭罗。不少美国、非洲、日本等地的顾客更是慕名而来,杭罗博物馆的接待量也与日俱增,月接待量已近8000人。

  让邵家引以为傲的远不止这些,文化和创意的碰撞,让杭罗的价值超乎想象。偶然的一次机会,邵官兴碰到河南汴绣传承人张建淑,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让南宋和北宋的文化传承来一次“亲密接触”——在代表南宋文化的杭罗上,绣上带有北宋韵味的汴绣,用运河文化串联起这条穿越千年的丝绸之路。

  眼下,重拾当年响亮名声的杭罗,又漂洋过海,走进了各类设计师的视线。不久前,台湾著名设计师找到邵官兴,一口气要了800米的杭罗,打算为当地的名人量身定制高级成衣。来自韩国的顶尖设计师也慕名而来,希望在她最大的服装秀上展现杭罗。更有不少大牌的婚纱设计师,问邵官兴要杭罗面料,制作精美嫁衣。

  “明年,我还要背着清代老机器上米兰呢!”邵官兴兴奋地说,杭罗织造已作为明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参展候选代表,“米兰是时尚之都,有着各种上好的面料,我要把我的杭罗拿去晒一晒,比一比。”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织一段秀美罗绮 2014-12-12 3722758 2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