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椒江一售奶摊诚信经营赢得顾客——

自助售奶16年分文不差

  记者 沈吟 通讯员 陈律

  台州市椒江区枫南小区北门,有一个特殊的自助售奶摊:一只脸盆盛着用保鲜袋分装好的新鲜牛奶,另一只脸盆里放着零钱。如果下午4时许来到这里,你能看到来来往往的顾客在牛奶摊自己付钱、自己找零、自助取奶,唯独不见摊主的踪影。

  摊主去哪儿了?一旁的牌子上有答案:“客户们您好!老板送牛奶去了,塑料盆底下找零钱。自备零钱,谢谢合作!”落款是洪明更,上面还有他的手机号码。

  自助购买,不差分文

  自助售奶摊的摊主洪明更,是椒江区下陈街道同心村的奶牛专业户。每天下午4时不到,枫南小区北门就会出现他开着电动车载着牛奶桶的身影。“我从小跟父亲养奶牛,已有30多年了。现在家里有奶牛28头,日产鲜奶300公斤左右。”洪明更说。

  将一大桶鲜奶从车上卸下后,洪明更坐在椅子上,娴熟地从桶里舀出一勺勺鲜牛奶,将它们一一分装到保鲜袋里。此时,已经有不少附近的居民来到牛奶摊前,自己取牛奶、自己找零。家住附近的徐文妹端着奶锅熟门熟路地走来,直接盛走牛奶,然后在脸盆里放下了5元钱。

  大袋一斤5元,小袋半斤2.5元,老顾客们已经很熟悉价格。

  因为要给老订户挨家挨户送瓶装鲜奶,洪明更装好牛奶,竖起自助售奶牌子,跨上电动三轮车离开。洪明更离开后,这里的生意照常进行。顾客有刚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也有下班回家的居民。一手牵着孩子的王阿姨放下5元钱,取走了一斤牛奶。她说,自己在这里买奶已经快5年了,时间久了,他们和摊主之间也建立了信任。“他这么相信别人,我们怎么好意思不给钱?”

  晚上6时许,当洪明更送完奶回来收摊时,牛奶已销售一空。他整理好盆里的零钱,一起装进兜里。洪明更说,偶尔有人没带钱,事后也会补上。多年来,前来买牛奶的顾客一直坚守诚信,牛奶钱分文不差。

  诚信经营,赢得顾客

  今年的牛奶价格有所上涨,生意也比涨价前差了点。但洪明更一直坚持,绝不往牛奶里掺水。“这么多年来,我就知道老老实实养牛卖牛奶,不会弄虚作假。掺水的牛奶喝起来就没有香味了。”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认真地说。

  尽管洪明更家的牛奶价格,已经从十几年前的几毛钱一斤,涨到了5元一斤,不变的,是他对诚信经营的坚持。去年3月,洪明更请人制作了“鲜奶销售告知” 牌,写明了喂养饲料和取奶时间。洪明更自家地里种着玉米,玉米秆、玉米、麦麸等,是喂养奶牛的天然饲料。

  为了避免牛奶变质,每到夏天,洪明更会加快挤奶和送奶的脚步。冬天下午1时挤奶,夏天会再推迟1小时,尽量保证牛奶新鲜。夏天时他会在摊位前多坐一会儿,提醒购买的顾客早些喝掉。

  “他卖的牛奶分量足,而且从来不掺水。”“这里卖的牛奶新鲜,没添加剂。”自从他诚信经营的事迹流传开来后,有人特地从大老远跑过来,指明要买他的牛奶。

  面对大家的信任,洪明更说:“我要老老实实卖牛奶。这个售奶摊,我会一直摆下去。”

  (资料图片:叶晓光 摄)

  记者手记

  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考卷是一袋袋鲜奶,考生是牛奶摊主洪明更和他的顾客们,考试内容则是诚信。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摊主还是顾客,都在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这份信任,他们用16年时间,共同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

  有人悲观地说,这是一个诚信缺失的时代。但笔者以为,诚信的火种从未熄灭,总有一些草根力量让我们感动,而诚信的作用是相互的。试想,摊主若没有坚持“诚”的底线,抑或顾客没有“信”,这个小牛奶摊恐怕早就无法维持。而我们要做的,是呵护、传播诚信的火种。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自助售奶16年分文不差 2014-12-09 3703993 2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