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人物志

以革命名义的追思

  戴晓曙

  68年前,一位中年共产党员潘芝山在浦江、桐庐、诸暨、富阳交界处的小村庄雅坊村(今属桐庐县新合乡),倒在敌人的枪口下。68年后一个初冬的上午,我们一行人来到这里,站在烈士英勇牺牲的“二五堂”前,望着墙体泛出的斑驳之色,端详窗门上保存如初的当年被敌人枪托打破的缺口,时光恍如又回到了多少年前。眼前的情景勾起我脑海深处的记忆,心中情不自禁地涌起深深的怀念和思考。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潘芝山在当地是一个风云人物,他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浦江北乡农民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当地区级地方武装的负责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的好汉,在当地村民中颇有威望。潘芝山并不是穷困潦倒,他有殷实的家产,其姑祖父曾担任过省参议员;他也曾彷徨过,从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一度深居简出,以诗书、养蜂、游猎自娱。但一旦坚定信仰、加入共产党后,他不惜倾家荡产投身革命,不怕杀头流血坚决与敌斗争,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潘芝山是千千万万为新中国成立献身的革命烈士中的一员。在旧中国那种“风雨如磐、满目创伤”的岁月里,参加革命首先意味着拼搏,意味着艰辛,意味着牺牲,是很难直接跟个人私利或者享福之类画等号的。站在烈士的牺牲地,我脑海里想的最多就是:当年他为什么能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究竟是什么使他能铸就高尚的人格,能坦然放弃个人利益、敢于舍生取义?通过走访仍生活在村里的烈士亲属、查阅历史资料,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潘芝山与许许多多同时期的共产党员一样,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就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溶化于血脉,扎根于心灵,时刻牢记。这种理想信念不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人生的最高追求;这种理想信念不仅是写在纸上的承诺,而且是一种必须见诸于行动的责任。一旦树立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潘芝山烈士就像当年毛泽东同志称赞白求恩大夫那样,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近些年来,烈士的家乡出产一种在全省享有声誉的针状绿茶“雪水云绿”,茶根植于土地,汇聚了山水灵气。我曾读过一位老共产党员写的咏“雪水云绿”诗,其中写道“采得雪山青,凝成玉碗碧。赴汤心亦甘,含笑莹莹立。”我感到,潘芝山烈士就像是这样的“雪山青”,是他用舍家纾难、英勇献身的行动,凝成了今天家乡和人民的“玉碗碧”。

  当年的岁月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但革命的任务并没有结束。特别是在新时期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上,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依然尖锐复杂。新中国成立前夕,老一辈共产党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夺取政权后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据史料记载,1949年5月1日,原中共金萧工委在富阳龙门村结合整军整风运动召开革命先烈追悼大会,到场的近千名党政军人员向包括潘芝山烈士在内的解放战争时期金萧地区牺牲的革命先烈庄严宣誓:“对二百余殉难同志保证,将革命进行到底;向十九位断头先烈宣誓,绝不腐化堕落!”其铮铮誓言,至今仍回响在耳边。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党执政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共产党人面前,尽管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少了,但权与欲、义与利、德与才甚至是做官与做人的考验,却不可回避地放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书写答案。有些党员干部,在反腐败斗争中,在不拿枪的敌人面前,前赴后继地在廉政上出事。究其原因,无不是因为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失灵而致。理想信念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身体上缺钙不行,精神上缺“钙”更不行,它毁掉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形象,并且往往是不可逆的。无数这方面的深刻教训我们必须牢牢汲取。

  烈士之血,革命之花;铭记遗志,永放荣光。站在冬日下的烈士牺牲地,我们扪心自问,作为革命的后来者,作为烈士革命遗志的继承者,你是否对得起肩上应负的那份责任?你是否正在言行一致地在努力践行先烈的革命遗志?时代在发展,革命也被不断地赋予了新的含义:它可以是改天换地,山河变装;它可以是移风易俗,革故除旧;它可以是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它还可以是体制转轨,职能转变。但革命也有其永恒的内核,那就是不变的理想,不变的信仰,不变的精神,不变的责任,还有那种共产党人不变的情怀。还是那句曾经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老话: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人物志 00020 以革命名义的追思 2014-12-05 3714797 2 2014年12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