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吃的陋习映照文明的短腿

  残杀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不仅犯法,也是一种粗陋的饮食习惯,烛照出文明的短腿。而吃的文化,不仅关乎动物保护,更关乎民风民俗,关乎政风党风。我们需要一场饮食文化的净化。

吃的陋习映照文明的短腿

  云南普洱江城县官方,在否认公务人员食用珍稀动物的同时,承认在当地一处贸易市场,查获了不少濒危野生动物,并承诺对此事严肃追查。这坐实了媒体此前的报道。

  实际上,媒体报道显示的这条贩卖、宰杀、食用珍稀野生动物一条街情景,要触目惊心得多——成群结队的食客从省内外相伴而来,烘托出一股怪诞的饕餮氛围;铁笼关猴、活杀猕猴、烧烤全猴的高调展示,更呈现出一副瘆人景象。这引起了舆论的愤慨。而那些待宰动物的惊惧眼神,也戳中了无数人的泪腺。

  显然,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集市,如此成规模地宰杀受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要说当地监管部门不知情,似乎难以理解。这些野生动物如何逃脱边检从越南流入中国,贩卖宰杀食用野生动物的产业链又是何以发展壮大,监管该负怎样的责任,需要给舆论一个交代。

  而在监管的无为和商家的无良之外,更有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社会现实。那就是,这条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街区,其长期存在的背后,应该有着深厚的民间饮食文化基础。当地人信奉着吃猴脑治疗头昏之类的传说。而类似的饮食习惯,也不止于当地。正是一部分不健康饮食文化土壤,一次次助推了虐杀珍稀动物事件的发生以及饮食陋习的延续。

  中国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美食,是中华文化瑰宝库中的重要一员。但在合乎天理人欲的健康饮食之外,我们的饮食传统同样藏污纳垢。比如对鱼翅、燕窝、熊掌的顽固偏好和过度消费。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固守物以稀为贵的理念,不管健康与否,越稀有吃得越带劲。南方一些地区,更有人走向猎奇的极致,发明出所谓“活吃猴脑”、“三吱肉”、“龙虎斗”等残忍吃法。

  古人云,食色性也。基本的生理需要,无可厚非。但是,一些饮食偏好,并无科学依据。滋补的功用,似是而非,吃出寄生虫、吃出怪病的案例倒是屡见不鲜。更不用说,一些饮食行为,已经出离了法律,出离了人类对待动物应有的基本“仁道”,只剩下猎奇和炫耀。古人尚知君子远庖厨的简单道理,今天的一些人,却反倒变本加厉了。

  甘地曾说,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其道德上的进步程度,可以从它如何对待动物来判断。这话放在今天更容易引起共鸣。从利益上讲,人类已经懂得生态圈的平稳对自身的意义,并将保护濒危动物付诸法律。从道德上讲,从40年前彼得·辛格在《动物解放》中首倡动物伦理学,到今天,人类道德的外延不断扩展,已经普遍将对动物的道德关怀列为重要内容。这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显示了人性品质的擢升。

  就动物伦理学而言,我们的社会需要补的课还很多。国际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立法保护动物。不食用受保护野生动物,这基本是多数国家的法律共识。即便对畜牧动物,人类也主张在养殖和屠宰过程中减少它们不必要的痛苦。对猫狗之类人类的伴侣动物,越来越多国家立法禁止食用。但吃狗肉,办狗肉节,吃珍稀动物,此类明显违背动物保护共识的行为,却往往在我们的民俗中顽固延续,也被许多人视若平常。

  面对这样一幅图景,我们不能让那些饮食陋习拖了文明的后腿。今天的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派生机勃勃。但文明不只在物质和器物层面。动物保护的状况,它不只反映人对动物的态度,更烛照出人心的善恶。假如连在食用濒危动物上的这点贪欲我们都克制不了,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热衷保持茹毛饮血、生吞活剥的凶残饮食陋习,那么我们也就不必再妄谈什么为人类文明作贡献之类的豪言壮语了。

  饮食,更是社会综合文化的体现。残杀濒危动物,固然是“吃”的一种陋习。而邻里相交,人情往来,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何尝不也是一种不文明的“吃”文化?涉及到政治,打着公务的旗号,挥霍公帑,觥筹交错,醉生梦死,更是一种“吃”的腐败!可见,简单的一个“吃”,映照着人性的善恶、民风的清浊、政风的优劣。在当下中国,改善“吃”风及其背后代表的文化,我们还需要做很多。不仅是善待动物,还需要回归简朴的饮食风俗,更需要通过制度约束官场的暴饮暴食,走向政治清明。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吃的陋习映照文明的短腿 2014-10-30 浙江日报2014-10-3000014;3670281 2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