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空间,考量文明
何苏鸣
最近在上海,名为“中性卫生间”的新事物广受关注。据说,它在残疾人卫生间的基础上,增设儿童、母婴和老年人等设施,行动不便人士在使用时,被允许异性亲属陪同进入。
在公共场合,我们或多或少都遇见过替困难群体“捏一把汗”的时刻。和工作待遇、生活保障等宏观的福利相比,这些生活上的不便可能显得微不足道,可当舒适便捷成为越来越多人对幸福生活的定义与追求,这些琐碎的细节也就容易显得突兀与刺眼。
其实,“中性卫生间”在国外很普遍,它一般被叫做unisex,就是说可以被不分性别地使用,也因此得名“第三空间”。因为有了这样相对私密却开放的空间,带着“麻烦”出门的人们,免去了许多不便的困扰。早在2004年,北京市市政管委就把“第三空间”列入了新建公厕的“标准配置”。可如今,这似乎已成为一纸空文。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不少公厕配备了“残疾人专用厕所”,两者性质差不多。可它对使用对象的各种限定,让不少带着小孩的父母、或是陪着老人的子女望而却步。
人性化的设计,是硬件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将心比心的思考和设身处地的着想。呼唤“第三空间”,是对有关部门如何作为的考量,也是人们对温暖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