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好邻里,一家亲

  关键词:和谐

好邻里,一家亲

  “你的邻居是谁”,正成为很多现代城市居民心中的一个谜团。

  在刚刚举办的杭州市第十一届邻居节上,家住世纪新城的陈奶奶对此作出的回答是:挨家挨户串门,制作“邻里卡”。

  陈奶奶今年69岁,8年前,她和家人一起搬进世纪新城,明明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却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陈奶奶觉得不习惯,于是决定给楼道单元做一份“邻里卡”。她敲开一扇扇紧闭着的门,笑呵呵地和邻居们问好、寒暄。

  起初,邻居们不太适应这个有点过于热情的陈奶奶,总是心怀警惕。但是陈奶奶似乎并不在意大家的不信任,下雨了通知邻居收衣服;谁家出差了,帮忙收着报箱的报纸和牛奶……渐渐地,大家被陈奶奶的热情感染,都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姓名、电话告诉她。陈奶奶把每家每户的姓名、电话写在“邻里卡”上,再发给大家,让小区的居民不再成为陌生人。

  或许陈奶奶心里的人际关系就该如此:基于居住地域的接近性、面对面的交流,形成范围狭窄但是关系密切的社交网络,每一个人都是活跃在这个网络中的一个鲜活节点。而这正是中国传统社区的人际关系形态。

  我们的脑海中都有这么一幅画面:东家炒了好菜给西家端一碗,西家灌了香肠给东家送几根;酱油盐巴没了,到对门家厨房去拿;家里有事把孩子托给隔壁奶奶照顾;大人们天天挥着芭蕉扇在院子里扯起家长里短;小孩子们相约一起去抓知了……但是,这样的人际关系正在被城市化及众多新型媒介消解,邻居的面孔、性格变得模糊难辨,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相当的“舒适空间”,互不过问、互不打扰,闲聊、寒暄等“不必要”的交流被忽略。

  人类已经很快适应了“不知道邻居是谁”的生活,并且习以为常地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要是你的邻居像陈奶奶那样,你可能会认为她是对你有所索求,或是空巢老人太无聊找人说说话,甚至是某种新型的犯罪方式……“寒暄”与“热情”是格格不入的两种突兀元素。现代城市是一架快速运转的机器,里面的人无暇进行“无价值”的信息沟通。

  所幸,邻居节的举办让我们认识到,还有人在坚守着人与人相处的美妙。对于家住杭州清波门社区的蒋建明和阮奶奶来说,昨天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众人的见证下,他们喊了一声“妈妈”和“乖儿子”,4年多的邻里犹如母子般情深。

  蒋建明和阮奶奶原本只是很平常的邻居。2010年,蒋建明家要装修,和爱人准备找房子过渡一下。热心的阮奶奶听说了,主动邀请蒋建明夫妻住到自己家里。一开始,蒋建明执意要付房租,可阮奶奶不肯收。蒋建明想,阮奶奶一个人在家,做饭不方便,吃饭也很冷清,那就他们来做饭叫上阮奶奶一起吃吧。

  半年后,蒋建明的房子装修好,要搬回去住。可半年的相处下来,他们和阮奶奶已经好似一家人了,总想着阮奶奶一个人吃得好不好。放心不下阮奶奶,蒋建明干脆天天叫阮奶奶来自己家里吃饭,这样一来,一下就持续了4年多。

  你是不是很羡慕这样的邻里关系?或许你可以尝试这些做法:不要专注于去认识一堆可能一生也无法谋面的网友,多和一墙之隔的邻居问好;不再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刷微博、发朋友圈,重拾与身边人交流的时间和能力。那么有一天,你也就不再成为被屏幕统治的奴隶,就如城市的游牧民自顾自地在信息海洋的边缘孤独生活,你可以尽兴领略媒介技术这辆高速列车带来的新风景,也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在美丽新世界中尽情享受慢生活的真幸福。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好邻里,一家亲 2014-10-27 浙江日报2014-10-2700010;3668486 2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