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萧山300名本土演员同台讴歌“五水共治”

一江好水幸福来

  本报杭州10月23日讯

  记者 刘慧

  绿水青山,歌声飘过来——今天,由杭州萧山区委宣传部等主办的《一江好水·幸福来》大型主题音诗画晚会,在湘湖景区湖山广场倾情上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观看。

  整台晚会由序《梦在·山水间》、上篇《呼唤·每一寸山青》、中篇《美我·每一滴水净》、下篇《追梦·每一个幸福》和尾声《与梦·同行中》五个篇章构成,通过300多名萧山本土演员的精彩表演,把“五水共治”这一行动与艺术融为一体,展现了萧山人感恩自然、呵护生态、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望。特别是以挖掘萧山深厚水文化为底蕴,运用大地艺术与广场艺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集萧山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水文化和音乐舞蹈于一体,呈现出流动变化的舞台场景。

  凝聚发展力量,力助“五水共治”。本台演出的最大看点,就是300余名本土演员力求以浓浓的乡愁与情感打动人。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个安排,让整场演出更接地气儿——宣传环保和治水,本就是百姓参与,人人有份。

  “你们看,台上的那两个人,不就是一天能捞400个可乐瓶的湘湖船工王建伟和张杰亮吗?”原来,这两个平日里套着救生衣的男人,一个站在船头,一个在船尾负责掌舵。船头的拿一根4米长的竹竿,远端绑着个网兜,看准湖面上的一丛枯叶,一递,一抖,一收,一翻,轻巧地将其捞入船中。“我们两个开着电瓶船,在不大的湘湖上飘了七八年,今天,这台晚会要求我们把自己‘捞’上岸——在湘湖边当演员。平时我们开船,到了演出也是开船,演的就是平常的工作。”

  之所以要用音诗画的形式展现“五水共治”,就是特意在诗歌朗诵的基础上,增加了老百姓喜欢的大屏幕画面,打造成一台有音乐、有画面、有朗诵表演的一种演出形式,希望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场最纯朴却又不失水准的演出。

  “你看,我们所有演员全是义务兼职,平日里我们都有本职工作,也只能放弃双休日和休息时间进行集中排练。”萧山教师合唱团的团员们说,此次他们担任了演出合唱曲目, 70名团员都来自全区各学校的音乐老师。与此同时,萧山的小学生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100幅以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以童真童趣倡导水文化。

  用浓浓的乡愁与情感打动人,是本台大型音诗画的初衷。晚会在歌舞、器乐、语言类节目基础上,紧扣创新发展时代主题,特别制作了1000条丝绸围巾,把节目主题、节目流程印在了蓝色丝绸围巾上,作为现场观众的道具——蓝色丝巾代表了萧山人民对水的依恋,对“五水共治”的信心和情怀。

  还有,节目单的设计也别具一格。晚会结束散场时,观众手中的节目单就变成了一个纸质的小花盆,在主持人的引导下,现场观众在花盆里装入萧山的土,播下幸福的种子,把呵护水、治理水的概念通过这个行为艺术来予以抒发,表达了人们通过“五水共治”收获幸福的花开季节。

  观众们高兴地说,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体现了“五水共治”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有责。我们要让湘湖和几十年前一样清,让岸上的景色更美丽。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一江好水幸福来 2014-10-24 3664274 2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