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人民日报》揭示新昌逆势崛起秘诀

抵住“快钱”诱惑 专心发展实业

  人民日报记者 顾春

  房地产业遭遇“寒冬”以来,在不少地方,企业深陷资金泥淖,经济上行压力较大。然而,浙江的山区县新昌却处变不惊:225家规模以上企业,没有一家发生资金链风险,不良资产率不到0.5%;研发经费占GDP的3.82%,新产品产值率50.3%,居全省第二;发明专利人均拥有量全省第一。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关键是新昌人能够抵住“快钱”诱惑,专心发展实业。

  在土地财政飘红的那些年,新昌政府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始终支持企业发展实体经济,从不鼓励企业竞拍土地,还把城区价值7亿多元的商住土地建成500亩科创核心区。多年来,新昌的企业把心思全放在实业上。龙头企业“浙江医药”,20多年来没有投资过一笔房产,去年10亿元利润,全部来自主产业。这使得当地房价一直低于邻县,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也为此减少,但制造业却枝繁叶茂。

  “我们4个人,拿着50万元起步,没一个人去跟政府打过交道。科技局发现我们是个苗子企业,就主动上门,一指导我们才明白,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认证3年。没有他们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起码晚3年!”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康平充满感激:“我们可以享受高新企业退税,这也是政府主动通知的!为了熟悉软件企业退税业务,政府税务部门还专门去杭州学习。”据了解,很多地方取消了高新企业所得税减免,新昌却坚持不含糊。每年免税3个多亿元,相当于1/10地方财政收入。

  专注实业后,企业发现“风景这边独好”。专注于制冷产品研制的三花集团转型升级后,每年都有30%以上增长。“只要立足主业,市场机会就能不断出现,产业生命力一直旺盛。”三花控股集团总裁张亚波说。“新昌创业氛围好,企业家聚在一起,就是探讨实体经济。”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说,企业之间,不比规模、享受,而是比创新,比实验室,比人才,比国际化收购兼并。

  企业的猛进带来公共平台不断出现:轴承机械监测中心是国家机械总局在县市设立的第一家,财政投资4000万元,光今年就监测了2800多批;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投入2亿元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监测平台还向社会开放;眼下,工业设计院、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与发展相关的公共服务机构正在加紧引进……

  这样一批冷对“快钱”诱惑、耐得住寂寞的企业家,促成了新昌县工业经济质的提升。“浙江医药”去年获浙江科技创新能力百强企业第一位;今年以来,新昌申请发明专利量全省居首;近两年来,至少7家企业推进海外并购重组,涉及交易金额超过28亿元,现在境外研发机构已设9家,一步进入全球产业链最顶端。

  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昌的企业不惜血本“抢人才”。“泰坦纺织”引进绍兴市首位外籍院士;“三花”董事长腾出价值数千万元的别墅,让给美国专家入住;“浙江医药”等企业鼓励员工升学深造,学费全报,还发补贴,每年学费支付上千万元,读完后员工“来去自由”。

  (原载10月15日《人民日报》)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抵住“快钱”诱惑 专心发展实业 2014-10-17 3657183 2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