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专版

“两区”先行,发展“绿色农业”

  “两区”先行,发展“绿色农业”

  2010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农业“两区”建设工程,至今已有5年。

  从杭嘉湖平原到西南山区,从金华盆地到浙东沿海,全省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抓“两区”建设。

  规划更加科学,资源要素更为集聚,各项投入更加丰富;理念更新、机制创新、技术“升级”……这些转变都为“两区”建设注入了澎湃活力。

  粮食生产功能区以每年100万亩的建设进度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4984个、面积达46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逐年提速,已累计建成622个、面积达280万亩。

  农业“两区”正成我省确保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战场”,不容小觑。

  2013年,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两区”建设要与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作制度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这一发展新要求,我省各级各部门深化部署,加快进程;通过改善设施、提升科技、做深服务、创新模式等手段,在“两区”建设上再迈新台阶。

  2013年至今,我省“两区”建设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扩大,效益更加明显。尤其在“四个结合”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全省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7万亩;新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共186个。“两区”内,有4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提升达到生态循环示范区标准。全省涌现了十大标杆园区,引领我省“两区”建设。

  在“四个结合”方面,我省已建成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土地流转率达到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新增“千斤粮、万元钱”模式面积30万亩,总数达到200万亩;农业新增园区(点)228个,产值达到144亿元;粮食等战略产业,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加快向全产业链发展。

  时间用最务实的手笔,在“两区”建设的蓝图上描绘出丰硕的成果。

  成绩属于过去,奋进在于未来。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两美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浙江农业迎来了“绿色农业强省”的发展新主题。从国际上看,绿色农业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比较盛行。从国内看,虽然绿色农业已经在部分地区和企业探索实践,但把绿色农业提到全省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整体推进,目前我省是首个。

  而发展绿色农业,“两区”势在先行!针对当前存在的资源环境压力、质量安全隐患、要粮要钱矛盾、辐射带动不足等问题,农业“两区”建设迫切需要在“稳粮增效、生态循环、质量安全、改革创新、辐射带动”等方面不断深化,把“两区”建设成为绿色农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稳粮为先,守好浙江粮仓

  从“两区”的角度推进绿色农业发展,首先要把保障资源安全,满足居民绿色消费放在前面。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无论农业发展到哪个阶段,面临怎样的发展主题,“两区”建设这口“大碗”还应主要装粮食。“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这对我省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以深化“两区”建设来助力绿色农业发展,首先是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13年以来,全省“两区”新增投入资金16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新增投入55.7亿元,社会资本新增投入111.3亿元。截至今年8月,“两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已达383.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55.1亿元,占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总量的70%以上。

  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建成了排灌渠道13593公里、泵站4935座。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0.5提高到平原地区0.7、山区0.65。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33.5万亩、喷滴灌59.3万亩、沟渠6994.8千米,保鲜冷库47.6万立方米。

  资金的加大投入和设施的改善,让我省“两区”在2013年高温干旱和强台风洪涝的灾害中,比周边“农区”减少损失20%以上。

  今年年底,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将提前一年完成500万亩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这为全省加快完成建成800万亩生产功能区的总目标,奠定了有力基础。

  省里鼓励各地“两区”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一批旱粮生产基地,多渠道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这些地方将是我省今后的“粮仓”。

  开源节流。在确保多渠道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我省“两区”建设坚决遏制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非粮化”趋势。省里明确规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必须种一季水稻,要求各地坚守“粮食生产功能区必须姓粮”的底线。

  各地应省里要求,全面落实粮食产销政策和粮食订单,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尤其是在种两季水稻季节偏紧的地方,大力探索研究新型种养模式,这为稳粮增收、巩固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省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中涌现了不少示范案例。其中,十大标杆性综合区,已为绿色农业发展主题下深化稳粮增产,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案例。

  如瑞安市马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坚持一手抓“米袋子”,一手抓“菜篮子”。综合区通过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规模经营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园区内梅屿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推行“一季水稻+一季番茄”的稻菜轮作循环模式,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供了保障。

  又如温岭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为大规模种粮、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条件。以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农场为主要载体,综合区采用土地承包量化入股、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等方式,推进整村整片土地流转。通过创新农作制度,推广水稻—蔬菜、水稻—瓜果等粮经轮作模式,该区实现了稳粮增效。可以说把盆景变成了风景,把粮食变成了高效经济作物。

生态为基,建设清洁田园

  近年来,全省“两区”先行先试,率先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科学利用农业资源。这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萧山江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加强规划设计,建设形成了“猪粪(秸秆)—沼(有机肥)—蔬菜”、“猪粪(秸秆)—沼—瓜果”、“猪粪(秸秆)—沼—粮油”等多种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在畜禽排泄物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成效显著。初步构成了产业融合、生态耦合的大循环体系。

  桐乡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按照“农牧搭配、粮经结合”的发展思路,创新了生态循环模式。园区实施“桑(梨)枝条—菇(耳)—水果(水稻育秧盘基质)”新农作模式,“水稻秸秆(杭白菊茎叶、茭白叶)—湖羊、獭兔—水果、杭白菊”秸秆资源化利用种养新模式,“工程蝇育虫—猪粪养虫—活虫喂鸡(喂鸭、养鳝、养鳖)—有机肥还田”猪粪零排放生态循环处理模式。成为了“两区”建设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案例,得到了农业部和省畜牧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保护有力,生活环境优美清洁。田园开始成为一大生态体系、一道绿色风景,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质量取胜,打造绿色品牌

  今年,省政府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十大实事之一。省政府办公厅特别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打造绿色农业强省的意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绿色品牌,成为深化“两区”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

  在松阳县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以茶叶质量品质安全提升为重点的5项工程全面建设,总投资6500万元。包括了统防统治工程、茶青市场建设、塑造“松阳银猴”区域公共品牌、茶叶检测中心建设、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方方面面。该综合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也是我省“两区”中,把茶叶产业做深做透、做大做强的典型案例。

  在义乌佛堂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100%,综合区1.1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通过认定,主导农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目前,我省正在加快构建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销售、消费全程可追溯。消费者只要把农产品放到追溯仪器上扫下条形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信息就可追溯。

  据已经探索实践“可追溯农产品”销售的经营户反映,有条形码的菜,每20斤左右可多卖20元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可追溯农产品”的市场欢迎度。

  未来,依托全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我省将建立数据资源共享的诚信数据库。把农民和农产品的相关数据与银行贷款、涉农政策扶持、公共销售服务等挂钩。这一“倒逼与引导并施”的监管机制一旦确立,将从根本上引导农民依法诚信经营,为发展绿色农业,打响绿色品牌,提供保障。

科技先行,加快“机器换人”

  绿色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深化“两区”建设能否推动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关键还是看科技。

  近年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在全省“两区”得到广泛应用,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扩面推进。

  全省新建基层公共服务中心370个,累计建成78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316家,累计2945家,育供秧、统防统治等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面积900万亩。“3+X”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和“1+N”社会化延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这些组织的诞生,为科技进村入户送去了亟需的服务。

  2014年我省早稻单产再次位居全国第一。科技先行,是继续保持这一成绩的重要“法宝”。

  在象山县大塘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加强院地合作,园区自主培育和引进了10多个优品良种。农业新品种和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园区还应用推广了南美白对虾全大棚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8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3.3%。

  在诸暨市东部山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机器换人”已经开始在茶叶种植、加工环节“试水”。科技正逐步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为深化“两区”建设,发展绿色农业提供动力。

效率导向,优化经营体系

  2013年,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平均粮食单产比面上高7.3%,通过考核的3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亩均产值11113元,高出周边20%以上。“两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吴兴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新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以“米票”、“粮票”、“股票”为形式,形成土地流转价格体制;以“1+1+N”农科教产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联盟为载体,形成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园区推进粮食、瓜果蔬菜、特种水产3个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联动勃发。

  衢江区莲花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做深农产品加工,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园区的“景区化”。

  去年我省休闲农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40亿元。与此同时,我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到去年底,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接近100亿元,销售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农产品电商卖家累计3.7万家,位居全国第二。网络这个营销渠道将进一步打开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局面。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正是我省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向“绿色农业发展”二次跨越的主要途径。

  下一阶段,我省“两区”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体系,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科学布局绿色农业产业生产区、产业带和集聚区,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把握趋势,才能赢得先机。让我们拭目以待,在发展绿色农业的新主题下,倾听农业“两区”建设更多精彩的回答!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4 “两区”先行,发展“绿色农业” 2014-10-10 浙江日报2014-10-1000007;浙江日报2014-10-1000009;浙江日报2014-10-1000010;浙江日报2014-10-1000013;浙江日报2014-10-1000015;浙江日报2014-10-1000011;浙江日报2014-10-1000012 2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