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重回马岭脚七号

——浦江农民胡小长亲历乡村变迁

  记者 徐贤飞 县委报道组 杨远航

  国庆期间,马岭脚七号开始对外营业。胡小长约上我们,回了趟老家。这幢房子记录着他的青春,如今重装整修,成为民宿。

  胡小长,45岁,浦江虞宅乡马岭脚村人。17年前,娶了城里姑娘后,他一直住在县城。马岭脚七号,是他的家,他父亲一手建造的房子。

  “村子的样貌都变了。以前,乱七八糟的柴火堆在路两边。”拾级而上,胡小长立刻发现了不同。马岭脚村位于浦江与建德交界的马岭半山腰上,东边马岭脚是浦江,西边是建德。210省道没有修建之前,马岭脚村世世代代藏匿于崇山峻岭之中。

  1970年,胡家又一个孩子呱呱坠地,这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了。对于几代单传的胡家,喜忧参半。喜者,人丁兴旺;忧者,儿子娶亲的房子在哪里?“那时候,我爸、我娘和我们兄弟三个、还有我姐姐挤在两间祖传的房子里。我很小的时候,总听我爸说要建新房子。”

  新房终于在1976年动工,那时大哥已经入伍当兵。“那幢最高的房子,就是我家了。以前山上还有几间房子的,这些年没人住,都塌掉了。”胡小长的家,在半山腰上,沿路有70多幢空荡荡的黄泥土房。

  气喘吁吁地爬到马岭脚七号,村委会主任张开富已经拿着钥匙在等我们了。他把钥匙给了胡小长,让他最后一次亲手打开自家的大门。

  胡小长神情复杂,喜悦中有不舍:“当年分家时,我爸妈说二哥腿脚不便,叫我把新房子让给二哥结婚,我同意了。这房子应该不算我的,但这毕竟是我的家呀!”

  这房子里,有太多的时代烙印。1976年,胡小长的父亲和他们兄弟俩花了足足一年时间,拉了近100辆拖拉机的沙石、黄泥土,花了500元钱,才夯好这座77平方米的土木结构房子。

  那时,群山之中的马岭脚交通极不便,山民唯一的收入就是背着山上的木头下山卖。“你知道背100斤木头,卖多少钱吗?1.3元!我二哥为了背木头赚钱,20岁不到就摔坏了腿,现在也时时受病痛所累。”胡小长边推开大门边说道。

  “哟!跟我原来的家完全不一样了!漂亮,太漂亮啦!”胡小长惊叹道。“原来大门进去就是我娘的房间,她4年前离世的。父亲走了,我们也下山住了,她就把床从楼上搬到楼下来了。”眼前的房子,古色古香,仿古木板做了个精巧的门厅,左边的房间里,摆着一排红木沙发,墙壁上挂着山水画。

  胡小长感叹着,转了个身,就蹲在沙发边上的一盆绿色植物旁,“这里原来摆着我们第一台水晶加工机。那是1986年的事了。”胡小长说,那台水晶加工机是他大哥从山东带回铁板焊接而成的,那年二哥到马岭脚西边的建德打工,学会了磨水晶的手艺。这台机器,也是村里、乡里的第一台水晶加工机器。

  后来,水晶业发展快了,马岭脚交通不便,离开家进城的人越来越多,住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胡小长和二哥一家也离开了老家。老房子里只住着老母亲,无人管理,渐渐败落。

  2013年,210省道建成,马岭脚村人把新房都建到了公路的两旁。到去年,村里准备开发乡村旅游,发展老黄土房的民宿时,老村里只住了10户老人。

  胡小长的家是村里最早修缮的两幢房子之一,节日期间对外试营业。国庆过后,这幢从胡小长二哥手中租赁了30年的老房子,已经对外正式营业。

  胡小长拖着我们给他拍照留念,在一楼原来的厨房里,在二楼原来母亲的房间里,还有当年他与二哥同住的房间里。“当年的床就是隔窗相对;现在房间的梳妆台的位置,就放着我们的书桌,我和二哥轮流在那里写作业。”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重回马岭脚七号 2014-10-09 3637323 2 2014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