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险后村民生活得更滋润
景宁8年完成地质灾害避让搬迁936户
本报记者 蒋敏华
通讯员 李风 郏恬甜
在魅力畲乡景宁,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多达779座,它因此成为全省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目前,全县仅已查明需防治的地灾隐患点就多达131个,且多位于偏远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压力非常大。通过多年摸索,当地政府逐步找到了一条新路,那就是结合下山移民安置,把地灾隐患点上群众的新家搬到安全的地方去,并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
2006年,景宁正式启动“百村避险”工程,分批搬迁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村庄。在沙湾镇,与老镇区一水之隔的七里村,白墙青瓦、绿水青山交相掩映,美景如画。如果不是经人提醒,很难想象这片外人眼中的“风水宝地”,会是严坑村地质灾害的搬迁安置点。
该村村主任潘小军介绍说,原先村里屋舍层叠排布,都建在海拔500以上的高陡边坡上。全村500多人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山体滑坡、裂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从2011年开始,严坑村分批搬迁至七里村。七里村在沙湾镇的镇区范围内,而沙湾镇是景宁县的中心镇,他们全村上下都很满意这个新址。
梅美英一家四口,是首批入住七里村一期108平方米公寓的下山移民。提起以往住在山上的生活,梅美英仍心有余悸。“山路难走,下雨天瓦片漏水,总是担心崩塌,夜里不敢睡觉;搬下山后,心里踏实多了,终于能睡上安稳觉。这里的小区不但环境好,交通还很方便。”
“算上构筑防洪堤坝、更改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个安置工程总投入达2500万元。但比起让村民担惊受怕过日子,这钱花得值!”沙湾镇常务副镇长陈孟嘉介绍,严坑村剩余的169人,也将于今年年底前入住。安置点还特意规划了一幢廉租房,用于安置村里的特困户和五保户。
为了鼓励村民下山,当地政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补助。陈孟嘉给记者仔细算了一笔账:搬迁村民,除了能领到人均11600元的补助款,选择农民公寓安置的还能追加5000元;此外,老宅还能获得每平方米50~70元不等的拆除补助款。至今,景宁共发放补助资金3090.61万元。
渤海镇梅坑村是另一个安置点,与七里村不同的是,这里的房子全都是联体排屋,看上去很是气派。村子里不但有卫生院、超市、邮政局、文体广场等高品质设施,规划中还要建一所幼儿园、公园、宾馆、信用社和健身跑道。常务副镇长吴飞介绍说,全村1107人,近半数为来自周边高山的地质灾害移民。“成功的地灾隐患点搬迁案例,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里三期规划的27亩用地,还将安置地灾移民350多人。”
在距离景宁县城西南8公里外的澄照乡,青山环绕之间,是一大片开阔地。记者赶到这里时,10多台推土机和装卸车往来穿梭,场面蔚为壮观。与前两个安置点不同的是,这里将要打造成农民创业园。再过3个月,农民创业园一期1700亩平整项目即将完工。
景宁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林环告诉记者,农民创业园总规划面积5200亩,将打造成为一个畲乡副城,是景宁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主要导入绿色农产品加工、民族特色医药、竹木加工业等产业。地质灾害搬迁移民,能享受优先安置权;尤其是去年新增的14个地灾隐患点村民,纷纷主动报名等候安置。
通过多种鼓励措施,越来越多的山民自愿“下山”,并尝到了甜头。截至目前,景宁全县已完成地质灾害搬迁936户,共计3219人,搬迁项目完成率77.2%,是省级计划项目人数完成率最高的十个县(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