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缓解涨价冲动 重在转型升级

  杨 兰

  恰逢十一黄金周节点,多家景区宣布门票涨价,而这只是今年来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潮的缩影。表面上看,国内景区频频涨价,与“门票经济”的过分依赖脱不开关系。放眼国内旅游业,门票收入成为大多数景区的主要甚至唯一收入来源,而日益上涨的员工薪资、设施保养费等开支,倒逼景区管理者不得不以涨价的方式来缓解经济困局。

  细究起来,旅游景区始终无法摆脱“门票经济”的魅影,最根本原因还是受制于当前低级、粗放的旅游发展模式。爱好旅游的朋友大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到了旅游景区,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地就山看山、就水看水,拍拍照、留留影,一圈下来自然花不了多长时间,更别提花在景点内各项服务的开销,这也难怪景区只得通过门票涨价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来创收。

  其实,公众对“门票经济”诟病已久,景区摆脱门票依赖的口号也喊了很多年,国家层面也早在2007年出台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的明文规定。但收效甚微,令人瞠目的是,部分景区更是落入了“3年必涨”的门票怪圈,不仅抑制了游客的旅游积极性,更是违背了旅游景区与生俱来的公益属性。

  客观而言,景区门票的涨与不涨,也并非没有两全之策,国内旅游业完全可以效仿部分景区降价,甚至免票的做法,彻底从门票经济中解脱出来。远的不说,西湖景区就是将旅游产业蛋糕做大的典型成功案例。虽然降价甚至免票会不可避免地减少门票收益,但通过这些市场化手段却可以换来前所未有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甚至信息流,推动其他旅游项目的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经济体系的升级。如此一来,既能刺激公众的旅游积极性,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更能缓解甚至消融景区门票涨价的冲动。

  说到底,作为自然景观,旅游景区承载着厚重的公益属性和社会责任感,不能凭借得天独厚的不可替代性而形成天然垄断,成为管理方创收的工具。只有借助其背后衍生的附属经济,积极打造后续的吃、住、行、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谋求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才能真正挣脱门票经济的泥淖,促进旅游业的健康长足发展。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缓解涨价冲动 重在转型升级 2014-09-24 3631028 2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