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望乡

余杭塘栖商人将乡土记忆植入糕点制作——

沈建标:追寻老底子味道

  核心提示:椒桃片、豆酥糖,土的掉渣却让塘栖人日日想念。这股塘栖“老底子”的味道,不仅把老客户引进了“老刀糕点”的大门,也把“老刀”的创始人、今年49岁的塘栖丁山河村人沈建标从杭州城又拉回了塘栖镇。从前的广告人摇身一变,重返故土,以糕点为载体,追寻那些关于塘栖“老底子”的记忆。

余杭塘栖商人将乡土记忆植入糕点制作——

沈建标:追寻老底子味道

  本报记者 王庆丽 实习生 罗英

  区委报道组 范建荣

  从杭州余杭区塘栖镇北面的广济路出发,跨过169级旧石板参差铺就而成的广济桥,向左一拐,便可看见一面印有“老刀土灶月饼”字样的杏黄大旗从一溜明清建筑群里探出头来。沈建标和他的“老刀糕点”就这样闯入我们的视野,蓝底白字的门牌上刻印着“水北街 132号”。

  “四筒月饼,椒盐、百果、豆沙、芋艿各来一份!”60多岁的塘栖人老周,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悠然走入店内。左手上,一只白色塑料袋已经被几大包椒桃片、豆酥糖一类的糕点装满,沉甸甸地快要被撑开。

  “买这么多好吃的,孝敬丈母娘?”一旁有人打趣。“土得掉渣的东西,自己吃吃最好,”老周一边付钱一边回应,“他家东西不错,有股‘老底子’的味道,我经常来买!”

  老塘栖,岁月长

  余杭塘栖镇,位于杭州主城区北面,京杭大运河南端,其历史大概可追溯至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清《唐栖志》中已有吴国伍子胥在塘栖武林头筑关防、建宅居的记载,及至元代,“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栖官道所内,风帆梭织,水陆辐辏,商贾鳞集。”

  沈建标说,一代又一代的塘栖人,就是在这充满古风古韵的运河文化生存繁衍,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印记。

  “丁山湖在很久以前是个渔村,村民多以打鱼为生,男人出去捕鱼,女人们则做好糕点给他们带在路上,劳作之余可作充饥之用,”大雨初歇的早上,沈建标在他的办公室里为我们泡上清茶,讲起了“老刀”的由来。

  据沈建标介绍,他的曾祖父是个泼辣的人物,6岁起便随同年长10岁的堂哥一起做起“潮行”生意,向运河边来来往往的渔民及商人出售河鲜、桑叶和点心一类的生活用品。“老刀”音同“老道”,是当地人对其精明能干个性的一种褒扬,渐渐也成为沈家人对于这位曾祖父的代称。

  另一种说法,则是关于乾隆皇帝的一个民间传说。传闻这位风流帝王曾经在下江南时品尝过一个名叫“老刀”的师傅制作的糕点,从此便恋上了为他递送糕点、“老刀”师傅的女儿小英子。

  三年后,乾隆派遣3名军中官吏前往塘栖接小英子入宫,并定下了“接不到就不要回来”的军令状。而当三人来到塘栖,得到的却是小英子已经嫁人、无法入宫的消息,于是脱下官帽,引咎辞职。当地也因此留下了“撤脱三官军”的方言,用来形容办事不牢靠的人。乾隆帝无可奈何,发出了“丁河有老刀,他乡无糕点”的感慨,用以寄托对小英子的思念。

  有心者,善发掘

  运河悠悠,时光流转。及至沈建标这一代,早已不再依靠捕鱼、卖鱼营生,那些古老而丰富的民间传说与乡土记忆,也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渐渐淡去,成为垂垂老者闲来无事的谈资。

  青年时期的沈建标当过兵,也当过乡广播站的通讯员,后来凭借过硬的笔杆子调入余杭县乡镇企业管理局从事秘书工作。1993年起,他又响应机关干部辞职“下海”的号召进入广告行业。一度响誉全国的“老板”牌抽油烟机、“小护士”护肤霜以及“红桃K”营养保健品的广告,都曾出自他的手笔。

  然而,当故土的记忆成为梦境当中的零星片断,当都市的喧嚣加剧了内心对于宁静的渴求,即将“五十而知天命”的沈建标决定重返故土,以糕点为载体,去追寻那些关于塘栖“老底子”的记忆。

  “糕点是塘栖文化的缩影,为何不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他时常暗自琢磨。2008年,他设计并注册了“老刀牌”商标,两年后成立“老刀”食品公司,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以塘栖非遗文化和乡村记忆为核心的传统糕点,“土灶月饼”正是其中之一。

  “中秋前后,老底子就是要吃月饼、斗蟋蟀的……”对于沈建标来说,“老底子”就是一种口头禅,时常在不经意间从话语间迸出,唤起一串串关于老塘栖人的文化记忆。

  道同者,相与谋

  “沈老板,那可是个顶机灵的人哩!”提起沈建标,今年80岁的塘栖人吴茂林不吝溢美之词。一个是致力于挖掘民间文化的糕点商人,一个是以钻研塘栖历史文化为乐的耄耋老人,两人的相识正始于“土灶月饼”。

  吴茂林告诉我们,他从5岁起便开始同兄弟姐妹一起到田间地头捉蟋蟀、斗蟋蟀,是个不折不扣的蟋蟀迷,为此还多方走访、查阅资料,写作并出版了《古镇塘栖》、《斗蟋宝鉴》等书籍。几年前,吴老在家门口摆摊卖书,鲜少有人问津,而沈建标却仿佛如获至宝,多次上门请教,从二人的闲聊中发掘出了“老底子”“斗蛐蛐、赌月饼”的习俗,“土灶月饼”也于随后顺势推出。

  “挖掘塘栖的非遗文化,阅历丰厚的老人如同一本‘活字典’,在他们的记忆里有着最鲜活的民间文化,”沈建标说。

  为此,他在经营“老刀食品”的同时也经常前往塘栖的各个乡村和街道采风,并邀请几位志同道合的高龄老人加入“老刀民间文化采风小分队”,共同发掘那些已经或者正在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9 沈建标:追寻老底子味道 2014-09-23 浙江日报2014-09-2300008;3612924 2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