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道德之光永闪耀

——我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何苏鸣

  在驻杭空军某部,空军四级军士长李鹏涛一直有个愿望:去看看6岁男孩希希,对他说一声“加油”。

  今年7月5日,在那场震惊杭州的公交车纵火事件中,倒在后排座位底下的希希,是李鹏涛救出的最后一名乘客。“出院之后我去医院看过,当时他还在监护病房,没能见上面。我想告诉他,叔叔记挂着他,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一定要坚强!”因为那次抢险,李鹏涛获得“杭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称号,两万元奖金捐给了希希父母,因为“他们更需要钱”。

  只要留意,就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总有源源不绝的感动——

  种粮大户范建良,为了提供良心菜、放心菜,坚持使用有机肥,每亩成本高出近700元,可他说:“种菜就是种良心,这钱该花。”

  在校大学生江雨佳,利用假期来到革命老区,为山村百余老人照相留念,看到老人们拿着打印的照片爱不释手,她说:“我心里很甜很甜。”

  外来务工者朱治平,在第二故乡宁波北仑累计奉献2000多小时志愿服务和18400毫升鲜血,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他留在QQ空间的最后一条消息,是推广“阳光早餐、贵州助学”志愿活动……

  他们,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人,身份各异,年龄不一,甚至不善言辞。但他们,也是我们身边最可敬的人,面对危难,挺身而出。在细碎的生活里,他们用爱和奉献表达善意。因为他们,温暖成为浙江版图的底色。而世代相传、弥足珍贵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更像叶脉纹理一样渗透进浙江人的基因。

  道德之光,在浙江大地时时处处闪耀。

  在杭州,每月的第一个周六,“雷锋广场”总是热闹非凡,各民间组织和热心群众自愿加入,志愿活动风风火火;在上虞,下岗工人董国光帮助孤寡老人安装电灯的善举,促成“点亮一盏灯”志愿服务队成立,600多名爱心网友组织600多次爱心活动,受益家庭已有2000多户;在衢州,每个社区和村庄都有一张“善行义举榜”,每个月通过邻居和同事互荐、党团组织举荐等形式,总有一批新面孔上榜,化美于心、践美于行成为衢州人的希望;在富阳,一条“好人热线”号召公众寻找平凡的好人,发现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

  “春泥计划”、 “12355心灵花园”、“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第二课堂”、“四点钟学校”、“流动少年宫”……这是浙江各地各部门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丰富形式。如今,19631个行政村的近377万农村未成年人从中受益,越来越多少年儿童获得成长原动力。

  各行各业都有榜样,各个群体都有模范,各个阶层都有典型。据统计,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最美交通人”、“最美教师”、“最美医生”、“美德少年”等各行各业的“最美”系列评创活动,也在广泛深入开展。2007年以来,全省3000多万人次参加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推荐评选活动。而每个月15日公布的“最美浙江人——浙江好人榜”,更让一位位身边好人闪亮浙江。

  几天前,《浙江省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若干规定(暂行)》颁布实施,其初衷很简单:让好人有好报。当感动从一个人传递给一群人,温暖必将因一群人蔓延到一座城。所有这些“道德因子”聚合、裂变与升华,终将成为吴越大地上最美的风尚。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道德之光永闪耀 2014-09-20 3619138 2 2014年09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