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有风来

《肥肉》,好吃

  缘子小姐不生锈

  贴秋膘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

  话说某一天,主编朱赢椿在火车上灵光一现,下车径直奔向菜市场,挑选了一块肥肉,拎回工作室拍照、扫描。于是,这一碗腌了5年多的老卤《肥肉》今年终于问世了。

  《肥肉》 集中呈现了有关这个油腻而有趣的话题背后的大时代、集体记忆和私人逸事。在一个个时光片段中,有美好,也有无奈,有辛酸,也有大笑,还有不为人知的感动。“沈昌文、钟叔河、麦家、蒋方舟、张嘉佳、刘晓庆、杨澜、冯唐……只要是约的稿子都用了,从8岁到88岁,书中囊括了几代人的胃,有忆苦思甜,有诗歌,有小说,有辛酸,也有大笑。我用做肉的方法‘隔’了一下,分成‘熏’‘煎’‘烩’‘炙’等篇章。”

  书中对于肥肉的描述,学者常万生的“那一口”无疑是最具视觉冲击的:“那块似乎是天外来物的肥肉或是方方正正地棱角分明,肥油饱满;或是条状长方体的顶端带着点红色的瘦肉,像是一块镶嵌着鸡血的白玉,有的又如一片新藕,晶莹剔透。肥肉的颜色白嫩而细腻,白嫩得几乎透明,细嫩得如同凝脂, 颤颤巍巍地散发着诱人的色泽和香气。”

  而如何品尝一块肥肉呢?常万生这样描述:“肥肉软软的,放在嘴里不用嚼,含一会儿就化了,不知不觉就咽了,咽了以后才觉得这动作有些过于草率和轻易,竟至于惊醒:这么好的一块肥肉怎就让它如此迅速地消失了呢?但后悔已无济于事,只能痴痴地回味口中似乎尚存的余香,体会着腹中仿佛有过的充实和滋润。”

  对于肥肉在困难时期所代表的内涵,池莉的叙述更加深刻,足以引发那代人的饥饿记忆。她回忆了当知青时大队的情景,当她夹起一块厚厚的肥肉,“只见肉片微微颤动膘光四射喜气洋洋……我低头咬了一口,竟然中邪一般耳鸣不已,脑子里隆隆有声,奇异的肉香五味翻涌……我发现了一个真理:肥肉真好吃。”而多年后少吃肥肉的她,“谁以谁的名义举起任何旗帜,都无法动摇我的心旌。唯有肥肉那浓烈的油腻的香,从此无法淡去。”

  就是这样,爱并恐惧着,馋并别扭着。就像我们今天,在许多生来惧怕肥肉那种油汪汪的柔软感觉、或是后天担心肥肉落肚后胆固醇和血脂会爆表的人眼中,恐怕是避之不及。要是说他们无趣,他们也一定会以“无知”反击。这么抬杠就没意思了。存在就是合理,食物面前人人平等。有“肉欲”没“肉胆”的,不妨这么想:肥肉是长在我们身上的热量,它勇往直前地牺牲自己,让我们能够在冬夜取暖。所以,偶尔放纵一下,没什么大不了。

  其实今天坚贞的肉食主义者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关于肥肉的温暖记忆还在,它或许来自于一个村、一条街、一些气场独特的人和事,或许关于近在咫尺、热气腾腾的世俗生活,譬如一个食堂的寻味,又或者是一个慢了时光的家: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梅干菜烧肉,永远被盛在一个碗壁上印着“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搪瓷碗里端上来,放在我面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有风来 00018 《肥肉》,好吃 2014-09-19 3621746 2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