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温州航标处招募灯塔值守志愿者,应者如云,有的放下手上红火的生意,有的从境外赶来……在孤岛上,在明明灭灭的守望中,感悟竟是如此异样——

到小岛,守灯塔去

  本报记者 包璇漪 通讯员 郑洁盈

  “你想远离尘嚣,远离雾霾,寻找拥有漫天繁星的净土吗?机会来了,位于瑞安北麂岛的北麂山灯塔需要灯塔值守志愿者,欢迎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开启你的心灵安静之旅(包食宿)……”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今年2月发布了这样一条招募公告。初衷是为了给离岛上的灯塔值守职工招募同伴,让这份寂寞的工作在今天不至于寂灭。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志愿者岗位却“火”了。

  招募公告发布至今,已有1500人报名应征。从北京、香港到瑞安本地,从“60后”到“90后”,人们趋之若鹜。志愿者的热情不可遏抑,航标处现在常常接到志愿者的“催请”电话、邮件:什么时候,才会轮到我上岛?

  远离、繁星、安静,这是招募公告中最“诱人”的字眼。每一个志愿者都有自己的过去和故事,却同样揣着浪漫想象,走进了北麂山灯塔。

  如今,36人16批次的志愿者有幸来过,他们在10到20天的远离中,寻觅到心中的净土、拥有了心灵的宁静么?志愿者们的感悟不尽相同——离开、暂停、改变,重新审视自然和自身,为灯塔精神所洗礼……但大家在这里的故事都同样开端:暂别尘网,生活在别处。

  按下暂停键

  蒲家璐是最新一批上岛的志愿者,9月10日,他登上北麂岛。

  3月份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灯塔值守招募公告后,这个27岁的小伙子“狠心”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

  5年前大学毕业后,蒲家璐进入天津音乐广播台工作,成为频道唯一的一名记者。“刚看到志愿者招募,我就报了名。8月底,接到了通知,让我9月过来。”于是,蒲家璐去跟领导请假。一个全年无休积极肯干的棒小伙儿,这回突然要求,“年休、事假、所有能请的假一起请”。领导狐疑:“你干嘛去啊?”蒲家璐和盘托出。领导倒觉得:“好啊,这是个报道的好题材,你去吧。”

  “其实本来我是图个清静来的。”蒲家璐说,他认同年轻人应该有拼劲,所以忙着跑文化报道,还兼着策划工作,真是忙个不停歇。但忙着忙着,他就觉得浮躁起来,“真的很需要一个机会能够安静下来”。

  上岛第一天,让他操心的事不少。在岛上值守,除了每天保障灯器的开和关、在清晨和晚上关闭和打开灯器室的窗帘之外,最重要的是一日三餐要自己来做。作为“85后”,高三的暑假他学会了做饭,比许多同龄人独立,但长在北方的他,有些担心自己做不好海鲜。同时,他打算要录下许多声音素材,以便回去后制作一个走基层的广播节目。跟记者聊着电话,他说这是一天中电话信号最为稳定清晰的时候,他突然有些担心,“我是负责跟艺人联络的,如果信号不好,万一他们找不到我怎么办?”

  果然,离开,不是说走就走那么容易。

  林健是4月1日第一批上岛的志愿者。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林健是一名温州企业主。他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体验不同的人生。13岁的女儿发现了招募公告,告诉了妻子,妻子又告诉了他。

  “我原先做服装企业,但做了多年,感觉企业难以做大,到了瓶颈,所以前年把企业关了。”去灯塔的时候,他正在思索,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上了岛,林健坚持在朋友圈里发布岛上风景和值守日记。最让他触动的,不是日出也不是星光,而是岛上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雾。 潮水一样的大雾包围了北麂山头,刚才还主宰一切的太阳,瞬间光芒明灭,成了茫茫雾海上的一叶扁舟。林健在日记里写到,就是这个自然的场景让他突然“跳”了出来。

  灯塔的无私与伟岸,灯塔工值守的寂寞与艰苦,渔业资源的枯竭与小岛的空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林健所见、所闻、所思不少。11天的值守后,他在灯塔下种下一株相思树告别。而这一次值守,让他的生活如愿“换了换口味”,按下暂停键之后,他已理清思绪,再次出发。

  离岛新发现

  李北葵是个有故事的人。在众多的应征者当中,看他的履历,就让人感觉颇传奇。

  出生于1968年的李北葵,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发动机专业,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863科技进步奖。在国企专攻技术后,他辞职脱产去攻读了MBA,而后担任企业咨询师。正处在别人眼中的事业高峰,他又一个大转向,做了“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事”,当了一名自由摄影师,专攻工业摄影。

  今年6月,作为第5批灯塔值守志愿者,李北葵背着自己的专业摄影器材登岛。“除了专业对口,能做好灯塔值守外,我还希望能给灯塔留下有价值的影像资料。”

  走南闯北,曾5次自驾游新疆的李北葵,在小小的北麂岛上仍有许多新发现。他拍摄的照片里,有许多海岛鸟类。“我足足拍了300G的照片,存在相机里,现在还没完全整理完。”他很细心,给一起工作的灯塔主任杜忠良和职工老黄、志愿者们拍摄了照片,后来还把照片制成光盘寄给了他们。

  若论自然风光,北麂岛在许多人眼里算不上风光秀丽,但李北葵觉得,重点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在岛上,除了认真做好灯塔值守的日常工作外,做好一日三餐、清洁卫生也是重要的工作。摒除了外界的喧嚣,也等于失去了依靠,要独立生活,要亲力亲为。除此之外,李北葵拥有大把寂寞的时间。他在寂寞里仔细地打量小岛,一次漫游,让他邂逅了一位老人。

  老人仿佛已经有九十多岁,手拄拐棍,泰然地坐在自己的石屋中,屋门敞开。“四目相对那一刹那,我突然被打动。老人的身上,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尊严。”记者看到了李北葵拍摄的这张黑白照片,老人年事已高,胡子都白了,但衣裳齐整,式样虽老成色还新。一双眼睛坦然望向来人,洞穿世事,没有丝毫的讶异或探究,只是不卑不亢面对一切,包括岁月的摧折、生活的磨难。

  生命很短,世界很大,努力去经历、去感知、去发现,才不枉此生。李北葵不虚此行。

  结束灯塔值守,回到阔别十余天的北京,李北葵最大的感受是,怎么这么嘈杂?“这些天在岛上每天只听到风声、雨声、蛙鸣和鸟儿的鸣叫声。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我又回到了喧闹的都市。”

  值守日记的最后,李北葵结语:“远远地,我的目光再一次遥望南方。在千里之外那个海中的小岛,已经留下我生命的一小部分。我知道,那里将继续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一架不熄的灯塔,和我的心一起,将继续为大海中的航船,照亮黑夜的旅程。”

  喧嚣与孤独

  面对源源不断报名的志愿者,温州航标处希望能将灯塔值守志愿者的招募长期坚持下去。

  北麂山灯塔是温州航标处辖区内两所有人值守的灯塔之一,主任杜忠良是北麂人,自从灯塔1990年建成,他就值守在这里,已经24年。岛上职工,实行上岛值守20天、离岛休息10天的轮班制。灯塔,是过往渔船的安全保障。杜忠良的父亲是渔民,他理解灯塔对于渔民的意义,也是这份感情让他执着坚守在岛上24年。但是,随着北麂岛上人口的减少,寂寞越发难耐,一批又一批到灯塔值守的职工选择了离开。

  这是那张浪漫的志愿者招募公告背后,有些残酷的现实。

  16批志愿者的到来,让老杜的工作开始为外界所关注,就连江苏的电视台都来为他拍摄了专题。志愿者们带来了新鲜的信息,寂寞已被打破,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让他倍感压力。而志愿者们,在老杜身上感受到的,是执着和坚定,是甘于寂寞的力量。

  面对1500名应征者的热情,一个北麂山灯塔每期2-3人的志愿者岗位已难以满足需求。温州航标处副处长唐庆友说,他们的上级单位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正在考虑,或将这一做法向全东海海区的灯塔进行推广。

  航标处最初的创意,正是来源于处处“偏僻”的景点都布满了旅游者的帐篷。他们想,我们的北麂也很偏僻,如果那么多人希望到偏僻的地方去,为什么不到北麂来?

  消息发布的前半月,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在瑞安的一个网络论坛将招募广告置顶后,情况开始改观,甚至香港的、海外留学的应征者都出现了。唐庆友分析,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年轻人觉得浮躁,希望借机安静下来;不少父母也希望孩子体验一下艰苦寂寞的灯塔工作。另一重原因是,灯塔文化底蕴深厚,做一个灯塔值守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能让人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与志愿者的精神相符。

  许多应征者报名,是难耐喧嚣,希望离开,寻找一处安静的净土。李北葵的理解是,国家正在崛起,适逢转型期,既是幸运,也需要个人更多的奉献与付出,所以许多人“一辈子当做两辈子过”。但离开不是逃避,无论身在何处,只有心有定见,才能收获乐趣、感知美好。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到小岛,守灯塔去 2014-09-16 3616381 2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